免疫组化通过p53、HER2、ki67可以识别早期起源于PA的非肌上皮型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这一前驱病变。
涎腺肿瘤是由涎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来源于大涎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来源于小涎腺(多见于腭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发。在口腔颌面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为常见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涎腺肿瘤。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 ~ 5%。病理分类有黏液表皮样癌、乳突状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腺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等,类型十分复杂。
第二讲笔记
感谢由安风仙医生提供的第一期课程摘要笔记 ~
聊城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医生 安风仙
本次课我们主要来讨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肿瘤; 简单是看到经典的病例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复杂是因为PA有很多组织变异,癌在多形性腺瘤在日常工作中也有诸多挑战。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第五版WHO头颈肿瘤
定义:PA是腺上皮和肌上皮与软骨黏液样或纤维间质成分混合构成,具有细胞形态和结构多样性的特征的一种良性上皮性肿瘤。
CD-O编码:8940/0多形性腺瘤 8940/3转移性多形性腺瘤(转移至肺:多数可因为转移死亡、肾等)
亚型: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嗜酸细胞性多形性腺瘤(很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大体观:肿瘤边界清楚,边界光滑、小叶或囊状。切面棕褐色、软骨样或半透明。可发生囊性变、出血和梗死。
经典的多形性腺瘤:导管上皮(腔面上皮)与肌上皮(腔外)细胞混合,上皮和间质成分相当,或间质成分略多。
要点:细胞形态学的多形性和结构特征的多样性 重点: 关注上皮和肌上皮/间质成分
经典PA组织学图像:腔面上皮和肌上皮构成导管结构真腺腔,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箭头);肌上皮一般过度增生,肌上皮之间可以形成假腺腔(三角);肌上皮与间质相互移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富于间质的PA:图1:黏液软骨样基质为主 图2 玻璃样变间质为主
富于细胞的PA包括两种,图1:富于导管上皮(腔面上皮) 图2富于肌上皮(腔外)细胞
两种上皮构成的小管结构及管内分泌物对我们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细胞丰富区+软骨样区域:如果取材不充分,很容易造成诊断困难(尤其是在术中)。
全面取材很重要!!!
仔细寻找上皮成分!!!
CA ex-PA
定义:是一种上皮性和/或肌上皮性恶性肿瘤,起源与原发性或复发的(PA)相关。
ICD-O coding: 8941/3 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组织病理学: CA ex-PA可根据PA边界以外的侵袭程度进行细分:
(1)包膜内癌:①包膜内浸润癌 ②包膜内原位癌;
(2)微小浸润癌:浸润癌<PA边界4 - 6mm;
(3)浸润癌:浸润癌≥PA边界6mm;
必要的和理想的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 临床或组织学先前存在PA的证据上发生的癌(上皮细胞和/或肌上皮细胞)
理想标准: FISH检测到的PLAG1或HMGA2重排可作为已存在的PA的证据,并有助于诊断CA ex-PA。
包膜内MECA ex-PA.
A. 包膜内癌,多结节膨胀性生长;B.中央可见坏死;D. 患者在诊断时出现对侧颞叶软组织转移 注意:PA中富于肌上皮细胞为主时,尤其是细胞异型小、无坏死时,怎么样不会漏诊?什么时候诊断癌,什么时候诊断富于肌上皮的PA?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低倍镜下无包膜累犯 ,高倍镜下显示唾液腺导管癌的筛状生长模式。
这个模式图很好的说明了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几种情况 引用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第四版(2012英文版)
CA ex-PA根据浸润的范围程度可进一步分为:
1)PA伴原位癌:恶性肿瘤细胞仅累及导管上皮,肌上皮完整;
2)PA伴包膜内癌:浸润性癌局限于PA的包膜内;
3)PA伴微浸润性癌:浸润性癌越过PA的包膜<4-6mm;
4)PA伴广泛的浸润性癌:浸润性癌越过PA的包膜≥6mm。
分子遗传学特征: CA ex-PA具有与PA相似的遗传学特征,包括PLAG1 或HMGA2 重排或扩增,但同时存在TP53或HRAS或PIK3CA突变,或MYC和/或EGFR扩增。
预后: 广泛浸润性的CA ex-PA预后差,>70%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5生存率仅约25%。
肌上皮癌的预后 :有些细胞学上温和、核分裂活性最低的MECA据报道会复发并导致死 亡,而有侵袭性组 织学特征(细胞学明显异型性、核分裂活性增加和出现坏死)的肿瘤据报道也有相对惰性的临床行为。
Virchows Arch. 2017;470(6):601-609.
免疫组化通过p53、HER2、ki67可以识别早期起源于PA的非肌上皮型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这一前驱病变。
Histopathology.2007, 51, 362–371; Histopathology.2005,46,144–152;
通过p53、HER2、ki67,AR可以识别早期起源于PA的非肌上皮型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这一前驱病变。
PA易误诊点之一: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和黏液细胞化生
Histopathology. 2021 Sep;79(3):279-290 出现囊性扩张的区域+黏液细胞+角化/角化珠,很容易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此时观察低倍很重要或者询问临床有无穿刺病史。
鳞化出现在纤维肉芽组织+典型的PA:考虑穿刺所致。
黏液细胞+鳞化+黏液样背景+肌上皮细胞:PA鳞状细胞及黏液细胞化生
胆固醇结晶+鳞化+黏液细胞化生+腺管结构:符合PA
PA易误诊点之二:出现筛孔状生长模式
A. PA局部出现筛孔状结构,一定要观察低倍,肿瘤背景很重要,有神经、脉管浸润和周围组织浸润很重要。不要过度解读局部筛状结构!!!
PAC好发在小涎腺,腭部最常见,“此多形性非比多形性”,多形性是指的组织结构的多形性,细胞为单一的细胞。部位和细胞类型很重要!!!
PA易误诊点之三:显著的玻璃样变间质+上皮成分极少或缺失
一定要多取材,仔细观察残存上皮有无异型性、有无坏死!!!
PA易误诊点之四:在无显著浸润的情况下、发现早期的恶性变
PA易误诊点之五:伴有怪异细胞核+梗死的PA
细针穿刺史 局灶散在形态怪异的瘤细胞(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增大、深染)。非典型细胞可以出现在梗死区周边,免疫表型本质是一种肌上皮细胞。 有助于梗死与肿瘤性坏死的鉴别要点包括:肉芽组织,被覆鳞状上皮呈反应性改变、鳞状化生、反应性 纤维母细胞增生、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等。
PA易误诊点之六:富于细胞性PA
PA易误诊点之七:出现嗜酸细胞化生
小结
1、详细 地询问病史很重要
2、充分取材很重要
3、全面分析组织学图像很重要:有无异型性、有无坏死、有无核分裂象、有无脉管神经侵犯、有无周围组织侵犯。
讲者介绍
魏建国
绍兴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三届心血管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1/2届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妇科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绍兴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副主任委员 绍兴市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华病理学杂志》第十二届通讯编委
《国际妇科病理学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 《肿瘤学杂志》中青年编委 参与编写编译专业书籍10余部,副主译1部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0余篇 希望通过本系列课程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头颈部涎腺肿瘤病理有更全面的认识,对相关疾病诊断工作有所裨益。
设计:鹏飞
编辑:小约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