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创新案例丨居胜红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国际资讯
居胜红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居胜红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7.5)发表了题为“A Bio-Liposome Activating Natural Killer Cell by Illuminating Tumor Homogenization Antigen Properties”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助理研究员杨学,通讯作者是居胜红教授和中国药科大学孙敏捷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
1研究背景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快速发展,展现出极佳的治疗效果,具有巨大临床应用前景。
自然杀伤(NK)细胞作为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发挥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效应;还可分泌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抗原递呈细胞(APC)成熟,继而促进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NK细胞具有安全性高、杀伤活性强等优势,被视为抗肿瘤免疫研究的新方向。然而,NK细胞对肿瘤识别的特异性较弱,限制了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的能力;且恶性肿瘤微环境存在免疫抑制,难以充分发挥NK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2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点亮肿瘤抗原属性”(ITHAP)策略,构建生物脂质体(Pt@PL-IgG)实现肿瘤细胞的重编程,以此促进NK细胞的募集并提高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图1)。ITHAP策略利用血小板膜的自主驱动性靶向肿瘤细胞,再通过脂质体的膜融合功能在肿瘤细胞表面植入NK细胞激活抗体(IgG),用于激活NK细胞产生ADCC效应,从而裂解肿瘤细胞。
图1. “点亮肿瘤抗原属性”(ITHAP)策略构建。
首先通过血小板膜的自主驱动,Pt@PL-IgG成功靶向肿瘤细胞,并利用膜融合特性实现NK可激活靶抗原IgG在肿瘤细胞上的植入,从而显着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可识别性,同时,生物脂质体内部封装的顺铂前药可与肿瘤细胞DNA形成Pt-DNA复合物。随着肿瘤细胞的裂解,Pt-DNA复合物被释放至肿瘤微环境中,激活APC细胞中cGAS-STING通路,诱导APC细胞成熟并分泌干扰素,从而进一步激活NK细胞。在乳腺癌、胰腺癌、Burkitt's淋巴瘤、转移性黑色瘤等多个动物模型中,生物脂质体均展现出了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图2)。ITHAP策略为医药、生物及仿生递送系统领域的免疫疗法拓展新的思路与方法。
图2. a)胰腺癌模型治疗过程示意图;b,c)胰腺癌瘤体积的变化;d) 胰腺癌小鼠的生存期;e-g) 激活型NK细胞(CD69+NK细胞和IFN-γ+NK细胞)的丰度检测;h,i) 效应T细胞(CD4+ T细胞和CD8+T细胞)的丰度检测
3 作者风采
第一作者
杨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和肿瘤免疫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通讯作者
居胜红,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导。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自然创新群体骨干。现任中华放射学会常委、中国放射医师协会常委、亚洲腹部影像学会执委。主持完成多项影像诊断新技术研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程守勤
编排:刘敏
校对:王倩
配合:放射科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