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本文由“麻醉课堂”授权转载
01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
手术麻醉风险:
1.瘤体压力高,易破裂,大失血!
2.压迫脑功能区,并发症!
3.出血造成手术野一片汪洋,无法手术!
怎么办:??
0 2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的概念:
全麻时,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
采用降压药物和技术,人为地将MAP降至50-65mmHg;
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
不引起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性损害;
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控制性降压的目的:
手术精细化;
术野清晰;
减少失血量;
减少输血;
缩短手术时间;
控制性降压的核心:
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
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和静脉(容量血管),三者依次串联,其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但主要功能均为血液循环的通路。
正常情况下,约20%血液分布于动脉血管,10%分布于微循环,其余60%~70%分布于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称之为阻力血管系统,静脉血管称之为容量血管系统。
动脉血压的高低受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血管阻力、动脉弹性和血容量的影响。
血压的影响因素:
机体相对稳定情况下,平均动脉压= 心排血量 x 外周血管阻力;
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 血压下降;
器官灌注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粘滞度不变,组织的血流灌注量随血压和血管半径的变化而增减
血压增加1倍,血流量增加1倍;血管半径增加1倍,血流量增加16倍,控制性降压时,血压适当降低,组织灌流量可由血管扩张来代偿。
控制性降压的理论基础:
器官血管的口径扩张;
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充足的血容量;
稳定的心输出量;
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
脑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正常体温病人,MAP的在60-150mmHg范围内脑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能力仍能保持,MAP小于60mmHg,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能力丧失,脑血流量随血压降低而降低;
脑血管自主调节影响最重要的是脑灌注压而不是血压;
脑灌注压=平均压-颅内压: 如果患者有ICP升高,在切开硬脊膜之前不要进行控制性降压,否则可引起CBF急剧降低,产生脑缺血;
心脏
控制性降压时外周阻力降低,心排血量可以不变,或随回心血量减少而降低,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量;
冠状动脉有自动调节能力,舒张压不低于40mmHg的条件下,心肌一般不会发生缺血,在灌注压降低的情况下,心肌可按代谢需要改变血管阻力;
周围血管扩张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利于控制性降压过程心肌氧供需平衡和心功能良好;
肺
肺循环是一个低压、低阻力系统,肺循环血容量大且容易发生变化,肺循环血流量受神经、体液和低氧等因素的影响;
低氧可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流过通气量低下(低氧分压)的肺泡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有利于维持适当的通气/ 血流比;
肾脏
肾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20%-25%;
肾血流有相当程度的自动调节性,收缩压在80mmHg以上,对肾血流无影响,当降至70mmHg时,肾小球滤过率将不能维持,尿量可能减少;
控制性低血压时供应肾小球滤过的血流降低,而供肾组织代谢的血流仍是足够的;
肝脏
肝动脉血管床的压力一血流自身调节功能有限,门静脉循环本身无调节功能,控制性降压期间容易发生肝脏血流灌注不足与肝细胞缺氧。当收缩压低于80mmHg时,肝动脉血流减少,有引起肝缺血、缺氧和肝细胞损害的危险。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症:
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
创面较大且出血难以控制的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区域狭小而要求术野清晰精细的手术;
血管手术;
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患者;
麻醉期间血压、颅内压和眼压过度升高,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大量输血有困难或有输血禁忌症的患者;
控制性降压的禁忌症:
重要器官实质性病变者;
血管病变者;
低血容量或严重贫血;
技术问题;
控制性降压的并发症:
致命并发症发生率为 0.055%;非致命并发症发生率为3.3%;
脑栓塞与脑缺氧;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梗,心衰,心搏骤停;
肾功能不全,无尿、少尿;
血管栓塞;
降压后反应性出血,手术部位出血;
持续性低血压,休克;
嗜睡,苏醒延迟;
控制性降压的基本原则:
控制性降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失血与输血量、改善术野的环境,但不能以此作为降压程度的标准;
血压下降的数值应以维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充分灌注为限度;
控制性降压的管理:
麻醉要求
保证麻醉平稳,全身麻醉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
降压和升压过程应缓慢,给机体一段时间适应;
熟练的麻醉技术和正确判断、处理病情的能力;
麻醉医生与术者相互配合,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血容量
维持正常的有效血管内容量;
出现血压骤降时,应立即调整药量,加快输血输液,并及时寻找原因,除非必须否则不应轻易使用升压药,以免创面大量渗血而使情况进一步恶化;
保证静脉输液通道的畅通;
降压幅度
降压幅度以维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充分灌注为限度,参考病人对低血压的耐受情况全面衡量;
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较长时间耐受60-70mmHg的MAP;
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下降不应超过原血压水平的30%~40%;
降压速度不宜过快,降压时间一般不超过30min;
手术时间长者,若以降低基础收缩压的30%为标准时,每次降压时间不宜超过1.5h;
通气与氧合
控制性降压期间,肺分流量和无效腔量均可能增加;
供氧必须充分,确保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略大于正常;
保持PaCO2在正常范围,控制性降压时PaCO2过高或过低均可造成大脑缺血缺氧;
停止降压
引起出血的手术步骤结束即刻应停止降压,使血压回升至原水平;
血压回升不理想时,应注意调节病人体位,调整麻醉深度,补充循环血量;
术后搬动病人时注意观察病人血压,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严重意外;
体位
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应尽量让手术野位于最高位置;
充分利用下肢位置对调节血压的影响;
俯卧或侧卧位时可显著减少回心血量,使心排血量锐减;
控制性降压的监测:
控制性降压的常用方法和理想药物:
硝普钠
硝酸甘油
总结:
控制性降压:扩张血管为主,适当控制CO为辅;
吸入全麻药与血管扩张药合用;
控制性降压产生的低血压状态必须保证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机体重要组织、器官产生缺血性损害。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