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从“没问题”到“有问题”
一位河南省三甲医院医生称,“今年春节过后,就有风声,说医疗要抓一抓。”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郑州市的这一场医疗反腐会先从郑大一开始。
前来郑大一进修的医生,有另外一重身份:科室聘的临时医生。当他们回到基层,只要上转一个病人,郑大一会给3000元。
从2008年开始,郑大一的收入从6.8亿元一路飙升到2013年已达60亿元,位居河南之首。到了2021年,其营收攀升至218亿元,位列其后的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营收不过100多亿。
笔者感触:
“波士顿之问”对一家医院到底最大为多大,提出了灵魂拷问。尽管如此,笔者支持郑大一附院“走自己的路”。一家医院到底最大为多大,重要的不是人员、床位数量的大小,而是经营管理方法及实际效率效果。这主要是个微观经济学问题,微观经济学离不开管理学。
为什么说郑大一附院从“没问题”到“有问题”,问题可能真的暴露了。
有什么问题?
第一,郑大一附院有多少人员、多少床位暂且不说,主要看就医合理性、医疗费用合理性。“只要上转一个病人,郑大一会给3000元”假如属实,情况不妙,这过于市场化了。
第二,患者很难依从,但是却容易盲从。患者看重了医疗设备配置,却容易忽视医疗服务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不仅仅包括临床疗效,还有经济性、合理性方面的质量。
第三,医院更大是不是会看病更贵,反而更不利于患者健康。这种短板不是别人看出来的,也许医院医生自己更看得清楚。继而可能会抛弃原来想象乐观的模式。
第四,在笔者看来,这“3000元”好比抗生素,使得上转这件事情的生态“寸草不生”“广泛耐药”,对院内环境生态健康可能造成莫大的、不可逆伤害。
第五,在这里接受治疗的费用水平不低,且治疗人数远远胜过其他。人数流量既来自患者自主选择,也来自商业购买的话,确实潜藏了一些大问题。
第六,这“3000元”是管理瑕疵,还是运行管理压力下不得不为的事情?以及抛开这“3000元”不提,郑大一附院对分级诊疗持什么看法?
感谢深蓝观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