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分了!医生科普后,专家点评: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为了迎接512护士节,医院拟组织一场科普比赛,而且医院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发动医务人员做科普。
作为科室的宣传通讯员必须参加,于是带着自己写的科普参加了赛前的培训,医院也兴师动众的请来了专家们来指导如何优质科普。
然后三四位老师花了4-5个小时教我们怎么去如何掌握流量密码去短视频创作,教我们如何做出精美大气的ppt,教我们如何去演讲。
其实临床一线这么忙,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红医生,作为医生,不去精进自己的医疗技术,去做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真好吗?或许,确实需要点时间去接受这样的模式。(也许医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还更应该把自己掌握的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百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当未受过训练的医护小白们一个个上台演练时,专家们也不断的点评,归根汇总无非以下几点:
要明确科普受众群体,怎么定位;
不能太专业的术语;
能够活跃气氛......
轮到我时,把自己准备的科普侃侃而谈,大体意思是目前胃病的人群多,用数据罗列了一些目前胃病的形势,然后从几点行为入手去讲解胃最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进而去更好做好预防。
如避免不当的饮食:高盐、高脂、过烫、过量摄入粗粮;
如避免不当的行为:吃太快、边走边吃、不按时吃、共餐制(HP感染);
如还有避免熬夜、要学会释放压力、避免吸烟饮酒吃烧烤;
然后演讲结束专家开始点评了
讲的点太多了,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改很难改,没法去避免,不可能不吸烟喝酒吃烧烤,给人的感觉是这不能吃那不能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瞬间,我石化了,到底我们的科普是给专家听的还是给老百姓听的,你懂得道理未必人家都懂啊;
每个人的科普内容也不是大众都受益,预防胃病本身不就是多点入手么?不可能只讲一个点,不然科普的意义在哪?可能人家喜欢听,而且演讲的时候不是说这些习惯不能有,完全可以有,偶尔和频繁区别,专家应该不会不懂吧。
有一些题材的科普需要严肃,不一定就要互动。我想懂得养胃的人也不少,一些不良习惯人家也做的很好,基本杜绝,这位专家大咖怎么会有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样的话讲出来。
讲到到HP(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问题上,专家说共餐制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之言,《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已经发布,也是专家制定的,告诉大家要做到减少HP感染的机会,生活饮食上就尽可能公筷、分餐制,现在门诊杀HP的人群也不少,说明HP科普宣传做的不错,也许时代在变,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加强,一些饮食理念势必也会改变,所以这也是我们去科普的意义么。
非医学专业的专家们高高在上的点评着一群专业的人,或许有些本末倒置,你们来点评指导,应该更多的是去引导一个架构、外观、演讲的形式,并非去点评宣教的内容,科普不是做给专家看的,而是给老百姓看的,而且也一定是需要不断在基层实践中历练的。
现在科普遍地开花,不可否认有些科普做的是非常成功,但是那些所谓的科普大赛,当评选出来的作品无人观看或只是少数人观看时,就已经是最大的讽刺吧,不需要把科普雕琢成一件高雅的艺术品,而是要多一点接地气的朴实,切切实实让更多人受益,不是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