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中青年医师风采 | 重症医学科 冯喆
冯喆,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08年获急救医学硕士学位,同年毕业来北京医院,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科临床一线,用专业和青春守护着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1. 心之所向,不负热爱
中学时期,冯喆是数理化满分的“学霸”,出于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和对医生职业的向往,她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当时同为医生的妈妈,以“念不完的书,考不完的试,值不完的班”等“残酷现实”,也没能成功将其“劝退”。所谓“身教胜于言传”,也许从小到大的耳读目染,早已种下了种子,指引她追随母亲的脚步,步入了医学的殿堂。
2. 锚定重症,初露峥嵘
在各个科室轮转学习的过程中,冯喆认识到重症医学科有其独特的患者管理理念。重症医学科不是专注治疗某几种疾病,而是能够从单个患者的病理生理角度出发,应用先进的监测仪器、生命支持设备,滴定式的调整治疗方案,帮助重症患者渡过难关。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了冯喆。由此,选择了重症医学作为自己终生探索的方向。
图中左一为冯喆
作为重者监护医师,冯喆不仅能够迅速掌握包括心电监测、呼末二氧化碳、重症超声、PiCCO等监测手段,还有中心静脉置管、胸穿、腰穿、支气管镜、经皮气管切开造瘘等操作技术,以及呼吸机、血滤机、ECMO等器官支持设备的应用,更是随着多年的不断修炼,技术日臻纯熟,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3. 一线希望,也要百分努力
冯喆深知,设备和技术仅仅是手段,面临命悬一线时刻,重症患者的救治,最需要的还是“临床守护”。她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愿意花时间守侯在患者床旁,观察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反馈为更为精准的治疗措施。
“临床守护”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更是对脑力、体力的极限考验。特别在担任治疗组组长后,冯喆更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分量,时时牵挂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她牺牲了许多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到院查看患者,调整治疗,与患者携手一次次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奇迹。正因如此,冯喆先后多次获得“北京医院抢救成功奖“和”疑难病例诊治成功奖“。
图中右二为冯喆
北京医院是北京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曾经有一位胎盘早剥,急诊剖宫产,产后大出血,2次上台止血的年轻妈妈,因病情凶险,深夜由外院转入北京医院。
那天正巧冯喆值班,患者来到北京医院前,已经历了3次手术,并继发急性肾衰、呼衰、心衰,双侧盆腔引流管仍持续有鲜血引出。冯喆一夜无眠,在医务处、重症医学科、妇产科支持下,一次次的MDT团队会诊,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器官支持治疗的同时,通过分析凝血指标的异常,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断对治疗进行调整、优化,接着是严格的感染管控,一套组合拳下来,患者终于止住了血、顺利地脱机拔管,心、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避免了终身血液透析,痊愈出院。
冯喆记得,就在患者刚刚脱离生命危险后的一次全科查房中,她正在和主任、同事一起分析病情和潜在困难、风险。患者艰难地微笑着,说了句:“冯老师加油!”。冯喆说:“我们一起努力!”。医生、患者、家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不正是最好的医患关系吗?这也饱含着患者和家属对医生最大的信任和鼓励。
4. 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救治过程中,冯喆也十分关注对患者和家属的人文关怀,用真诚、耐心、专业的沟通,帮助患者及家属缓解对重症医学科的焦虑与恐惧。
特别是疫情期间,家属不能入重症医学科探视,冯喆常常会通过拍照片、录视频或者视频通话等方式,帮助家属了解患者状态、和患者沟通。
重症医学科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死亡。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冯喆越来越能理解患者的多重属性。受家庭、伦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除了身体的病痛之外,患者精神心理的痛苦,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同样需要得到尊重。
冯喆主动学习和了解安宁疗护的相关理念,她还经培训取得了脑死亡临床评估资质,这些都有助于她帮助家属做出更为客观、更符合患者利益的决定,同时给家属以慰藉。
5. 教学相长,科研助力
冯喆连续担任重症医学科教学秘书近10年,日常工作中注重带教,与住院医们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同时,配合教育处和科主任负责完成北京大学重症医学专科基地以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相关工作,圆满完成了北京市重症医学专业001号住院医师的规培,见证了重症医学专业更加规范化的发展壮大。
冯喆始终坚持严谨、科学的科研态度。工作之余,积极稳妥开展临床研究,发表中华、核心等期刊论著数篇。同时作为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委员会常委,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秘书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参与编写重症患者腹内高压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执笔统筹编写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参与翻译《外科重症医学》《外科感染》等英文专著。
6. 冬奥医疗保障,尽显使命担当
2022年冬奥会期间,冯喆作为北京医院冬奥医疗队的一员,在主媒体中心圆满完成了3个月的闭环医疗保障工作。主媒体中心场地大,分区复杂,人员众多,24小时运行,小小的医疗站也是24小时随时待命。冬奥期间,医疗站共接诊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需要帮助的人。
一天凌晨,一名外籍媒体工作者在办公室突然倒地,意识模糊。正在值班的冯喆医疗小组接到电话后,立即携带抢救设备到达现场。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条不紊地完成了问诊、检查、评估、救治等一系列操作。病情研判准确,措施精准得当,分秒必争的救治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也对外展现了中国医生的能力、水平和风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科学的真诚,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会始终指引着冯喆在重症医学道路上继续前行。
供稿:重症医学科
审校:重症医学科 常志刚
宣传处 孔竞 孟令芸
主编:孔竞 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 吴一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