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证“好药先用”观点,奥希替尼将脑转移进展时间延长近1年 | 2023ELCC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EGFR一线之争再添新证
撰文 | 顺
2023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在3月29日至4月1日(欧洲中部夏令时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大会上,第一项口头报道(摘要号1O)公布了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重磅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不同序贯治疗选择对患者预后带来的影响,再次掀起“EGFR序贯之争”的热门话题。
“3+X”与“1+3”孰劣孰优?
APPLE研究进行对比
随着EGFR-TKI的迭代获批上市,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有了更多的武器和灵活的治疗选择。在“三代同堂”的时代,如何择优选择一直成为热门争议话题。本次大会公布的APPLE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带来参考。
APPLE研究是一项II期非比较性临床试验,共纳入了156例EGFR突变未经治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A组(一线使用奥希替尼至疾病进展)、B组[先用吉非替尼至循环肿瘤DNA(ctDNA)出现T790M阳性或疾病进展]和C组(吉非替尼治疗至疾病进展),B组和C组在满足以上条件后换用奥希替尼。主要研究终点为B组18个⽉时“使用奥希替尼”的⽆进展⽣存率(PFSR-OSI-18),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颅内无进展生存期(BPFS)。A组和B/C组基线脑转移患者比例分别为19%和29%
图1 研究设计
图2 纳入人群的治疗情况
结果显示,在B/C组有70%患者在疾病进展(PD)时接受奥希替尼。A组的奥希替尼治疗中位PFS为19.5个月,B/C组为21.39个月;A组的PFSR-OSI-18为51%,而B/C组的PFSR-OSI-18为61%,两者的PFS数据无显著性差异。A组的中位OS未达到,B/C组的中位OS为42.8个月,18个月OS率分别为84.4%和82.3%。
图3 PFS结果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有效防治脑转移,将18个月颅内PFS率提高18.7%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组中,有68例患者出现了脑转移,A组脑转移进展发生的中位时间为34.3个月,B/C组为22.3个月,HR 0.54,18个月BPFS率为82.2%和63.5%。总体来说,相比“1+3”模式,奥希替尼一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转移的发生率。目前其他数据尚未成熟。
图4 脑转移结果
FLAURA研究已敲定OS,EGFR未来探索方向逐渐精准化
APPLE试验结果显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一线使用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可以有效防止脑转移进展。此外,连续ctDNA监测T790M状态或可指导治疗决策。不过,OS和其他数据目前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跟进。
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的Daniel Shao-Weng Tan教授在点评中指出,FLAURA研究已经证实了奥希替尼一线治疗可以带来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PFS和OS获益。APPLE研究与FLAURA研究的人群序贯治疗情况有一定差异——FLAURA研究中对照组(一代TKI)有47%的患者在进展后交叉使用了奥希替尼,该组患者的OS可能受到交叉治疗的影响;而APPLE研究中有更高比例(约70%)的患者在一线吉非替尼耐药后序贯奥希替尼治疗,后线奥希替尼用药同样为OS贡献了“一份力量”。不过,从安全性、脑转移等其他方面来看,奥希替尼较一代EGFR-TKI有明显优势。
图5 FLAURA研究结果
未来,对于EGFR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还有较多值得探索的方向,包括亚组人群的选择(存在其他基因共突变、PD-L1表达等),联合治疗,经济学效应,ctDNA的应用等。在精准化治疗时代下,个体化用药探索可谓“无止境”,任重而道远。
图6 未来探索方向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责任编辑:XU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