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心慌气短是心病还是心脏病?福建心脏重症、心内、心理专家联合义诊,科普双心疾病

2023-04-10 10:23   福建卫生报

对于双心疾病的治疗,需要运用双心医学的诊疗思维,在“生理-社会-心理的综合模式”下,不仅关注患者心脏,也要关注心理,从而达到“心身协调”,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今天上午,由福建心脏重症医学专科联盟、福建省海峡医药交流协会心脏重症分会、福建省医学会科普分会、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心脏康心理健 护双心在行动”在福州闽侯竹岐乡举办。

74361681081429372

义诊现场

活动现场,近百位民众向在座的义诊专家咨询心血管以及心理疾病问题,同期举办的科普宣教活动,也向民众和医护人员普及了双心疾病的概念和影响,让到场听众收获满满。“第一次听说双心疾病”、“没想到对健康危害这么大”是不少听众的共同观感。

61351681081430341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主任林风辉现场科普双心疾病

43521681081430417

现场医护人员和民众收获满满

双心疾病发生率较高 但知晓率低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据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3.3亿,而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占17%-20%

鉴于双心疾病有如此高的发生率和庞大的患病人群,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主任林风辉早在2015年就开始研究双心疾病,并发表相关文章。他指出,双心疾病一是指心脏,二是指心理。

具体来说,即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很容易并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而一旦心理有病了,又会反过来诱发心血管疾病加重,影响康复,即出现了双心问题。这两者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疾病恶化,成为当今医学最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然而,民众对双心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欠缺,许多具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头晕、气短等症状时,第一时间都以为是“心脏病”,前往心内科就诊。因未能得到全面的评估诊疗,双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欠佳。

“不仅是民众,还有相当多的医护人员对于双心疾病是什么没有概念,所以,我们同步举办了针对普通民众和医护人员的科普宣教活动,希望唤起民众和医护人员对双心健康的重视,这与世卫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是十分契合的。”林风辉说。

97861681081430516

林风辉主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有些心理疾病会被误作“心脏病”      

据林风辉介绍,双心病患者从疾病成因上看,多可分为三类:

01因胸闷、胸痛症状就诊,怀疑患有心脏病,再加上社会或亲属中常有因心脏病去世等负面消息影响,导致日常忧虑不安,但实际检查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02有胸闷、心悸的症状,心电图表现早搏或轻度的ST-T改变,并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但因担心、害怕引发心理障碍,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

03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虽成功完成心脏手术,但在医院经历急救、手术、病友死亡等打击,以及患病后多种不适应,再加上对疾病预后的不了解、不知情,从而导致心灵创伤,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增加不良预后疾病发生,影响生活质量等。

对于双心疾病的治疗,需要运用双心医学的诊疗思维,在“生理-社会-心理的综合模式”下,不仅关注患者心脏,也要关注心理,从而达到“心身协调”,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心脏病,义诊,心理,诊疗思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