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技术的8大挑战!
来源:氨氮锰
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猛,已有很多落地项目服务患者,获益良多,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已有较详细絮写,感兴趣读者可以回溯《常用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解析》。但我们看到,解决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庞大的未知冰川还在海底。
1. 临床基因诊断中有多道栏需要我们跨过去
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在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们的诊疗过程中,“数据”传输通路遇到了障碍。
基因诊断流程太长、效率较低;
精准诊断与临床交互通道障碍;
基因数据“碎片化”严重,造成沉重的患者与诊疗压力;
基因诊断能力不均衡,期待新型诊疗、解读工具与方法。
2. 新肿瘤标志物研究前路漫漫
降低发病率,提高早诊率,实现精准诊疗,是我国肿瘤防控的关键。但我们手里的肿瘤标志物之剑“太钝”,现有肿瘤标志物诊疗效果尚不理想。
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突破现有技术发现新的更有效肿瘤标志物。
如何促成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牵手闭环?如何正向激励更好的产出来助推新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3.结核杆菌深度机制探索迫在眉睫
WHO号召全球在2035年消除结核病,但全球及我国结核病疫情很严重,攻克TB任重道远,急需结核病诊防治靶点、策略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和突破。
4.功能基因研究为什么进展缓慢?
人类基因组已被完全解析过了很多年了,基因组研究迅猛发展的对立面,蛋白质功能网络研究,功能基因研究却进展异常缓慢,这是为什么呢?
5. 线粒体疾病分子诊断新策略值得我们深度探讨
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错综复杂,新突变频发,致病机制被不断解析,构建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谱迫在眉睫,并需要挖掘与功能验证nDNA致线粒体疾病新基因/新突变位点。
6. 特殊儿童群体是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我们怎么应对?
高危、易感的特殊儿童群体是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人群,需要我们尽可能明确流行病学数据,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感染开发国产化简易POCT,积极探索开展临床研究 (回顾性病例对照、前瞻性队列等、前瞻性随机对照)。
7. 临床细菌感染显示出更高的致病力与高度耐药性,怎样更好诊疗?
临床分子诊断过程中,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类型之一。临床最棘手的感染问题:细菌的高致病力 + 细菌耐药。
8. 罕见病诊精准诊疗发展迅猛,但仍前路漫漫
罕见病诊精准诊疗发展迅猛,杂乱无序已成为过去,未来,在遗传性疾病诊疗中,我们仍需坚定前行。
临床分子诊断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需要各厂家真正要花大力气解决的核心需求,需求在哪里,就是这里!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