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 | 腰椎后侧入路
腰椎后侧入路在腰椎手术中最为常用,除了可以显露马尾和椎间盘外,还可以显露脊柱的后侧附件—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椎弓根。手术入路通过中线,可以向近端或远端延长。
腰椎后侧入路主要应用于以下手术:
1. 突出椎间盘的摘除。
2. 神经根的探查。
3. 脊柱融合。
4. 肿瘤切除。
患者体位
腰椎后侧入路可以在以下两种体位显露:
1. 将患者置于俯卧位,长枕垫置于患者身体下,使患者腹部避免受压,以减少脊髓周围的静脉灌注,使之直接流入下腔静脉(图6-1A )。
2. 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患侧在上。患者屈髋屈膝使脊柱前屈,以使棘突间隙增大。确认患者的病变节段在手术床的腰桥处,将手术床腰桥处摇起,使患者保持侧屈体位,以便使上方的椎间隙增宽。该体位的优点在于:手术医生可以坐位行手术;术中出血可以流向手术野之外(图6-1B)。
对于上述两种手术体位,最好应用冷光源头灯照亮脊髓周围结构。
图6-1A. 腰椎后侧入路体位。B. 也可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体位。
体表标志与切口
体表标志
棘突:易于触及。需要注意的是髂嵴最高点连线对应的是L4-L5椎间隙,这条线只是粗略估计手术切口位置。如果要准确定位,那么就需要在棘突上插一根针,然后摄X线片以定位,或者延长切口至骶骨以定位。
切口
沿棘突连线作后正中纵行切口,从病变上棘突延伸到病变下棘突,切口长度依据需要探查的节段而定(图6-2 )。
图6-2沿棘突连线作后正中纵行切口,骼峤最高点连线对应的是L-L椎间隙。
神经间平面
神经间平面位于两个椎旁肌(竖脊肌)之间,每一节段接受腰神经根后支的一个节段神经支配。
浅层显露及危险
切开皮肤后,逐层切开脂肪和筋膜层,直至棘突。 用Cobb剥离器于骨膜下剥离椎旁肌(图6-3),显露棘突、椎板及关节突关节。 对年轻患者,棘突尖部是软骨骨骺,可以沿中线切开它,然后可以更容易地从骨膜下剥离椎旁肌(图6-4 )。
图6-3逐层切开脂肪和筋膜层,直至棘突。于骨膜下剥离椎旁肌。
图6-4自棘突和椎板骨膜下剥离椎旁肌直至关节突关节。
如果有继续向外侧显露的必要,可以自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上剥离关节突的关节囊,操作时由内向外剥离关节囊,经过下关节突的后方;继续到下关节突更外侧的乳突尖。如果必须要到横突,继续沿上关节突向外侧剥离,至横突(图6-5)。
图6-5继续向外侧剥离,自上、下关节突剥离关节囊。将Taylor牵开器放在上关节突外侧,以此为支点以便更好地牵开椎旁肌。注意在剥离椎旁肌过程中勿损伤腰血管的分支,以免引起出血。
在关节突关节附近,两个横突之间的区域是供应椎旁肌的血管区域。当向外侧剥离时,这些血管的分支常常出血,用电烧灼这些血管可以止住这些出血,需要注意的是,腰神经的后主支与这些血管伴行。由于这些神经分支是节段性地支配相邻的椎旁肌,所以这些神经的损伤不会造成椎旁肌的完全失神经支配(见图6-5)。
深层显露及危险
用刮匙或尖剥离子切除下椎板上面的黄韧带止点。 在黄韧带下,可见硬膜外脂肪和蓝白色硬膜。 钝性剥离,仔细向下至椎管的前壁,向内侧牵开硬膜和神经根(图6-6~10)。
图6-6切断下方椎板上缘的黄韧带起点,去除黄韧带。
图6-7A.在切开的黄韧带边缘插人钝性剥离子;B.用Kerrison咬钳去除椎板的远端,注意黄韧带起于上椎板下表面的1/处;C.在椎板下面黄韧带的止点处,去除其抵止的椎板和残余黄韧带。
△ 图6-8在黄韧带下,可见硬膜外脂肪和蓝白色硬膜。辨认神经根。注意覆盖硬膜表面的静脉。
图6-9钝性剥离,仔细沿硬膜外侧向下剥离,直至椎管前壁。显露椎间隙的后侧。
图6-10断面显示牵开硬膜囊,见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
必须仔细辨认每条神经根并予以保护。手术野向外显露越多,也就越容易辨认神经根,牵开它就可以显露椎间隙。如果需要显露的范围较大,那么可以切除所累积椎体的远端椎板。
在钝性剥离显露椎间盘时,神经根和椎管前壁周围的静脉丛比较容易出血(见图6-10)。当遇到此处的出血时,可以用凝血酶浸泡的明胶海绵或棉片填塞止血;也可以应用双极电凝止血,但须注意勿损伤周围的脊髓和神经根。如果操作时将器械穿过纤维环的前部,那么有可能损伤骼血管(见图6-22 )。
图6-22牵开后腹膜,显露主动脉分叉和腔静脉,结扎骶正中静脉。辨认骶骨岬和主动脉分叉表面的骶前副交感神经丛。
如何扩大切口
局部措施
1. 为更好地显露硬膜囊、神经根及椎间盘,可以去除部分下椎板的上缘和上椎板的下缘;也可以去除部分关节突关节。需要注意的是去除骨组织比过度拉开硬膜囊和神经根更安全。如果切口比较紧,可以继续剥离显露节段上方和下方的椎旁肌,使肌肉更容易拉开。
2. 如果需要显露脊柱后柱的其他结构,可以尽可能地向外侧剥离直至横突为止。完全的外侧剥离需要显露关节突关节和横突,这样有利于必要时行关节突关节融合和横突间融合(见图6-5)。
延长措施
为延长显露范围,可以向近端或远端延长皮肤切口,然后剥离脊柱后方肌肉,延长切口可以从C1至骶骨。
本文整理自:《骨科手术图谱——入路与解剖》、百度文库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