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教授团队: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伴发热、咳嗽、皮疹,两次活检后,病因竟是它!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的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次“肝胆相照平台”特别分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军教授团队提供的病例。患者存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伴发热、咳嗽、皮疹,经两次活检后,才明确病因!个中曲折,快来一探究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公司职员。主诉:咳嗽3月、发热2月,皮疹、腹胀半月,于2022-7-11入院。
患者诊治经过如图1所示。
图1. 患者诊治经过
一般情况
精神、睡眠、食欲差。大便稀,每天3-5次,小便量减少。体重近3个月下降约16kg。
既往史
2003年发现“乙肝小三阳”,未定期复查,未抗病毒治疗。2014年行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2018年行腹股沟疝手术。
家族史
患者叔叔因“乙肝肝硬化”去世。
个人史、流行病学史、婚姻史
无特殊。
入院查体
图2. 患者入院查体
入院诊断
1、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
2、自发性腹膜炎
3、脾大
4、药物性损害?
5、药疹
入院后检查
图3. 患者入院检查
留取腹水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NGS)如图4所示。
图4. 患者腹水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结果
胸部平扫(图5):1、左肺上叶舌段、双肺下叶炎性灶;2、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图5. 患者胸部平扫
上腹部CT增强(图6):1、肝硬化、门脉高压改变;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脾静脉横径增宽;胆囊炎性改变。2、腹膜后主动脉旁及回盲部旁多发淋巴结显示伴部分增大。
图6. 患者上腹部CT增强
入院后治疗
1)抗感染:7-11~7-18,头孢他啶+替硝唑,7-18~7-2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硝唑,7-20~7-23,美罗培南+替硝唑+氟康唑。
抗感染治疗期间患者体温及感染指标变化如图7所示。
图7. 抗感染治疗期间患者体温及感染指标变化
2)抗乙肝病毒、腹水引流、利尿、补充白蛋白、止痒、止咳。
患者抗感染治疗后无明显效果,为进一步诊治转入肝病科。转科后梳理病史如图8所示。
图8. 患者病史梳理
转科后,患者出现高热,伴剧烈咳嗽、咳痰,皮肤瘙痒加剧。痰培养结果EBV-DNA 10^5copies/ml,白假丝酵母菌+++。此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再次出现高热、大汗、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且诊断不明(图9)。
尽管患者已经做了一次淋巴结活检,但单一的自发性腹膜炎不能解释以上现象,为进一步诊治,予患者再次行淋巴结穿刺病理检查及骨髓穿刺+活检。
图9. 患者疑似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理(左侧颈部淋巴结、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小-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肿瘤性淋巴细胞:松散聚集或融合成片;核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透明或淡染,包膜清晰。散在免疫母细胞;可见多个核分裂象。CD3(+)、CD4(+)、CD21(+)、Ki-67:约60%+、CXCL13染色(+)(图10)。
图10. 患者病理CXCL13染色(+)
病理(骨髓穿刺+活检):内见异型淋巴细胞填充性增生,呈散在片状分布,骨髓细胞粒系/红系比例尚可,巨核细胞散在分布,未见异型,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染色,考虑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骨髓累及。
病理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临床、病理特征如图11所示。
图11. AITL临床、病理特征
出院诊断
1、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CTP-B)
3、自发性腹膜炎
4、门脉静脉高压
5、肺部感染
6、双侧胸腔积液
7、口腔、肠道真菌感染
随访
目前已完成3个疗程化疗。
对比2022-09-03颈部CT、2022-08-26胸腹部CT:
1.双侧颈部及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符合淋巴瘤改变,较前大致相仿。
2.鼻咽部少量液体潴留。
3.纵隔、肺门、腋窝多发淋巴结,较前略减小。
4.符合肝硬化、门脉高压改变,脾大,侧支循环形成,腹水吸收。
5.胆囊炎较前好转,胆囊小结石可疑。
6.肠系膜间隙、腹膜后主动脉旁及回盲部旁多发淋巴结显示,较前部分体积变小。盆腔积液较前明显减少。
7. 双肾小囊肿,同前。
病例讨论
AITL是临床中一种较罕见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患者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同时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骨髓受累等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伴有免疫功能系统紊乱,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血管炎,易被误诊、漏诊。
本例患者起病隐匿,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皮疹,同时患者伴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自发性腹膜炎,这使疾病的诊断困难重重。
随后患者检查发现多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是AITL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可通过活检确诊。但是,患者首次淋巴结活检并无特殊发现。直至第二次活检才确诊为AITL。
AITL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该病与EBV的潜在感染密切相关,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诱导B细胞的多克隆性增生,继而在附加突变的基础上导致淋巴瘤发生。本例患者EB病毒DNA阳性,提示其发病可能与既往EB病毒感染相关。
目前,指南推荐首选一线化疗方案有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EP(CHOP方案+依托泊苷)和剂量调整EPOCH(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方案。但是总体疗效有限,也可接受大剂量化疗(HDT)-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式。本例患者已完成3个疗程化疗,效果良好,需要密切随访。
专家简介
陈军 教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肝病四科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1类临床实用型人才,2020年度“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Journal of Hepat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Diabetes Care等高影响因子刊物,总影响因子>100,被引用3000余次。现任深圳市医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肝病学会肝衰竭及人工肝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学会常委兼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药物性肝损伤学组秘书。
本文图片源自授课幻灯,整理/肝胆相照 审校/陈军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