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护理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用尊重、共情、理解去感知疾病背后对生命的渴望,去填补医学在治愈与疗愈之间尚未到达的部分空白。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叙事护理是叙事医学在护理领域的延伸,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医者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它叙述的是故事,疗愈的是心灵。通过叙事护理,我们能倾听患者的声,走进患者的心,用爱与责任去浇灌,用温暖与真诚去守护,在每一个故事里找到患者心中“夜的黑”,做他们的灯塔,照亮前方的路。
近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举办了一场以“人文浇灌 生命花开”为主题的新护士叙事护理分享会,我们将优选其中的获奖作品分期展示,一起听听这些入职不到一年的恩泽新人和患者之间温馨动人的故事。
“老表”
初见时,他是个倔强的小老头。明明走路无力需要人搀扶,却倔强得用尽力气靠着助行器艰难地前行。再见时,他是个暖心的小老表。问你吃饭了吗,问你累不累,问你几点下班,问你冷热。或许你会好奇,在台州方言读起来不像是褒义词,为何我会如此称呼。
江西老表,是个神秘的称谓,而老表是对来自故土的人的称呼。我在江西求学四年,自然知道在浙江在台州医院称呼老表对他们而言有多亲切。
老表是一位很普通的打工人,在普通去上班的日子里,乘坐的货车不幸侧翻,压到了他的身上。当场昏迷,急诊抢救,手术保命,重症治疗,最后到了康复科进行锻炼康复。
他在普通的日子里遭遇了车祸,在活命后以“四肢瘫痪、颈髓损伤”收入康复科。认识老表并知道他来自江西时绝对偶然。那天临时通知我帮忙检测全科室病人及家属核酸,在掏出身份证扫码录信息的那一刻,我开心地说了句是江西老表吗?得到的是一阵爽朗的笑声以及小心翼翼地询问我是否也是。在互相简单的了解后,他叫我小陈,我唤他老表。我想,这就是缘分。此后,订饭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之一,气压治疗是我们护理的碰撞点。
当然,在入院后,我们根据实际给予了如下几个主要护理诊断:躯体移动障碍、自理能力缺陷综合征、焦虑、潜在并发症等。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措施,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直到今天,老表闹脾气了。
“你们的菜都不好吃,也没有我喜欢的,哼!”在我为他点餐的时候,老表抱怨道并情绪很低落。无论我怎么解释,老表刚开始还会抱怨式回答,后面直接闭口不谈。在隔壁床的提醒下,我才得知原来是家属的离开暂时提供不了照顾,使身居他乡的老表感受到了落寞。自没有陪护后,老表总是默默地一个人治疗、吃饭、练习走路……了解了大概原委的我,在老表床旁用蹩脚的江西方言说道“房行,老表,搞孩有眼吗,孩有台该,自从有设么似丘喊俺滴哦。” (注:江西方言,意为放心,老表,这不还有我吗,还有我们大家,有什么事叫我们)可能是家乡的语言让老表低落的情绪回升,他也用方言回应着我。在异地他乡,在病床上,有一个能与自己方言对话的“故土人”是那么的亲切。虽然我可能不够彻底的江西,也有时候理解不了他的意思,但温暖了老表的心。
老表的脾气消失了,点餐也很顺利完成了。
渐渐地,我们总会时不时去他的病房查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在下班后,也主动向江西同学学习主要用语,跟同事们及时分享所学。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在护理之外能做的一件小事。现在,我仍记得“不用”江西话是“嗯脏”、“谢谢”是“多向”。
在我们的努力下,老表开始活泼开朗起来,也不像以前那么落寞了,会跟同楼层的病人家属闲聊,也会去小花园晒晒太阳,相谈甚欢。每次碰到老表,他都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关心冷热。他这又何尝不是在温暖着我们呢?
感悟: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深深地思考,当病人乱发脾气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放下成见,放下手中事,去倾听、去陪伴、去寻找、去共情、去安慰。学习了叙事护理,我更懂得了做一个有温度的护理人的意义。我想,我们治愈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也是心理得到康复的结果。(台州医院康复科 陈月红,一等奖获得者)
一封感谢信
2022年9月2日,如往常一样,胸外科收治了肺癌待查患者余阿公,入住了12A病区39床。在入住了两天后,我们看到这样一幕:
病房里,阿公一直在打电话。
护士问:“余阿公,发生什么事了?我听你下午一直在打电话,有什么事给我讲,我跟你一起想想办法。”
余阿公说,自己在给兄弟姐妹打电话交代后事,并说一直好不了,不如找个地方跳下去一了百了。
听罢,我们有些震惊,但还是冷静地劝解,询问余阿公想法的由来。得知阿公是因为病治不好又花了很多钱,怕连累家人后,就告诉他手术可以医保,报销比例蛮大的,而且现在手术都还没做,良性恶性都不知道。
“我们先等手术做了,病理结果出来再看好不好,就算到最后检验出来是恶性肿瘤,目前来看早期的可能性很大,早期的肿瘤就像气球,我们现在有很多靶向药,就像子弹一样,可以把它一一击破,存活率是很高的。”我们劝解道。
阿公:“这样啊,现在的药都这么好了,连肿瘤都可以打死啊。”
针对余阿公的情况,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叙事共情为基石,构建护患情感同盟。通过解构他的人生,运用重塑对话技术,看到老余抗拒治疗、对医护不信任,想要自杀的背后是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对肿瘤有着深深的恐惧,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黄护士通过外化这一叙事护理技术,把肿瘤比喻成靶子上的气球,将靶向药比作子弹,使得余阿公从心理上减少了对肿瘤的害怕与焦虑,潜移默化地缩短了医护人员与余阿公之间的关系,唤起其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使之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将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的情绪,但是,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天,黄护士正在发药,发现余阿公的情绪又有些低落。
护士:“阿公,怎么了?你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阿公说:“我儿子也不来看我,也不听我的话,要跟我分家,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随后,护士联系了阿公的儿子,在与其儿子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余阿公与儿子常年缺少沟通,余阿公脾气直,性格又孤僻,所以才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其实阿公最牵挂的是他的儿子,我们通过外部见证人这一方法,让余阿公的儿子来陪伴他,以解阿公的牵挂之情。经过这次交谈,老余在情绪上有明显好转,且对黄护士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开始配合术前治疗。黄护士也常常对阿公嘘寒问暖,时刻关心着他的心理情况。
9月6日,余阿公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地回到了病房。病理结果也显示良性。
余阿公在胸外科医护人员共同照护下顺利出院的那天,用最淳朴的语言写下了他认知范围内最真挚的祝福。
感悟:叙事护理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用尊重、共情、理解去感知疾病背后对生命的渴望,去填补医学在治愈与疗愈之间尚未到达的部分空白。用科学的人文力量,去面对疾病、挑战疾病、战胜疾病。(台州医院心胸外科 倪冰清 黄素芬 谢琼景,二等奖获得者)
来源 | 护理部
编辑 | 李沂航
责编 | 李沂航
审核 | 吴践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