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文献导读】使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或T管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的研究

2023-04-05 11:01   上海市护理学会

本研究对比了两种常用SBT方法对拔管失败高风险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SV法可缩短拔管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且不增加再插管风险,可一定程度上作为临床实践的参考。

来源   Thille AW, Gacouin A, Coudroy R, et.al. Spontaneous-Breathing Trials with Pressure-Support Ventilation or a T-Piece[J]. N Engl J Med, 2022, 387(20): 1843-1854.

76601680651377764

使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或T管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的研究

1. 背景 

在重症监护室(ICU)减少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重要途径。早期识别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可减少气管插管拔管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为了降低再插管风险,指南建议在拔管前进行系统的自主呼吸试验。自主呼吸试验可在患者与呼吸机断开连接后使用T管或使用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SV)进行。PSV试验可能会缩短拔管时间,但由于拔管后所需的呼吸功能被低估,特别是在拔管失败高风险的患者中,它也可能导致再插管风险更高。因此,本研究进行了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在拔管失败高风险患者中,相比于T管试验,PSV试验是否可以缩短拔管时间,而不会导致更高的再插管风险。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在法国的31个ICU进行。

2.1 研究对象

根据国际共识会议对脱机的建议,如果患者符合以下所有脱机标准,则认为他们已准备好接受首次自主呼吸试验:RR≤35次/min;充足氧合,定义为通气期间,在FiO2≤40%且PEEP≤8cmH2O的条件下SpO2≥90%,或在PEEP≤8cmH2O时PaO2/FiO2>150mmHg;足够的咳嗽能力;清醒状态,定义为RASS评分在-2~+1;不连续使用镇静剂;不使用升压药(或使用最小剂量)。因创伤性脑损伤入院的患者、既往有周围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以及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时确定不重新插管的患者被排除。

2.2 调研方法

使用基于网络的中央管理系统进行随机化。患者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前被纳入,并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使用PSV或T管进行自主呼吸试验。随机分配至PSV组的患者,所有的自主呼吸试验均使用PSV进行,压力支持水平为8cmH2O,FiO2≤40%,PEEP为0。随机分配至T管组的患者,所有的自主呼吸试验均使用T管进行,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断开连接后,将T管连接到气管插管末端,并通过T管提供≤6L/min的外接氧气,对应FiO2≤40%。两组均进行约1h的自主呼吸试验。所有患者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接受随访至第28天。拔管后,强烈鼓励所有患者均预防性使用无创通气(通过面罩输氧)至少48h,并在无创通气切换期间通过HFNC吸氧。

2.3 数据收集

主要数据收集为从首次自主呼吸试验(第1天)到第28天,无有创机械通气的总存活时间(表示为无呼吸机天数)。数据收集还包括:28天未使用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的总存活时间;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率;脱机困难程度,定义为简单脱机(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24h内拔管)、困难脱机(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24h至7天拔管)或延长脱机(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超过7天拔管);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至拔管的时间;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7天内拔管;1次自主呼吸试验后拔管,且72h内未重新插管;拔管后7天内出现呼吸衰竭;拔管后7天内再插管;ICU住院时间;第28天内和第90天内ICU死亡。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计算出900例患者的样本量。对于主要结局,使用非参数U检验比较两个试验组在第28天内无呼吸机的天数。对于拔管、脱机困难程度(简单、困难或延长)、拔管后呼吸衰竭、重新插管和死亡的次要结局,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百分比。采用非参数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绘制Kaplan-Meier曲线评估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7天内拔管的概率和拔管后7天内重新插管的概率。结果以95%置信区间的绝对差异表示。

3. 结果   

从2020年1月—2021年6月,31个参与的ICU中共有3975例患者被确认可以进行首次自主呼吸试验。这些患者中,有1476人符合纳入试验的条件,983人进行了随机化,969人(PSV组484人,T管组485人)纳入分析(图1)。除PSV组的女性比例高于T管组(表1),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PSV试验的平均压力支持水平为(8±1)cmH2O,平均PEEP为(0±1)cmH2O,平均FiO2为(32±7)%。T管试验提供外接氧气的平均流速为(4±4)L/min。

92141680651377838

72941680651378008

29781680651378185

3.1 自主呼吸试验

所有患者均根据试验组的分配进行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此后,PSV组中6例(1.2%)患者接受了至少1次使用T管进行的自主呼吸试验,T管组中10例(2.1%)患者接受了至少1次使用PSV进行的自主呼吸试验。

3.2 主要和次要结局

在第28天,PSV组无呼吸机天数的中位数为27天(IQR,24-27),T管组为27天(IQR,23-27)(差异0天;95%CI,-0.5-1;P = 0.31)(表2)。PSV组和T管组分别有383例患者(79.1%)和348例患者(71.7%)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成功(差异7.4%;95%CI,2.0-12.8)。PSV组376例(77.7%)患者和T管组350例(72.2%)患者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简单脱机)后24h内拔管(差异5.5%;95%CI,0.01-10.9)(图S1)。PSV组473例患者(97.7%)和T管组458例患者(94.4%)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简单或困难脱机但非延长脱机)后的7天内拔管(差异3.3%;95%CI,0.8-5.9)(图2A);在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的患者中,PSV组首次自主呼吸试验后拔管时间中位数为2.8h(IQR,2.0-4.2),T管组为2.7h(IQR,2.0至3.7)(差异0.1h;95%CI,-0.1-0.3)。在ICU中至少有1次拔管尝试的958例患者中(PSV组481例,T管组477例),拔管后有750例(78.3%)接受了预防性无创通气,388例(40.5%)接受了预防性HFNC(表S1)。PSV组481例患者中有72例(14.9%)在拔管后7天内重新插管,T管组477例患者中有65例(13.6%)重新插管(差异1.3%;95%CI,-3.1-5.8)(图2B)。其他次要结局数据,见表2。

90731680651378254

42741680651378396

3.3 安全性结局

相关不良事件和重新插管原因的数据见表3。9例患者(PSV组3例,T管组6例)因心脏或呼吸骤停重新插管。

65021680651378518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拔管失败风险较高的患者中,使用PSV进行的自主呼吸试验在第28天内的无呼吸机天数并未明显多于使用T管进行的自主呼吸试验。使用PSV进行的自主呼吸试验可能会低估拔管后所需的呼吸功,因此可能与重新插管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在拔管失败风险较高的患者中。

导读思考

本研究对比了两种常用SBT方法对拔管失败高风险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SV法可缩短拔管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且不增加再插管风险,可一定程度上作为临床实践的参考。不同于大多相关研究以“48h内再插管率”为主要结局,本研究使用“28天内无呼吸机天数”作为主要结局是其一大亮点,整合了脱机时间以及是否重新插管所涉及的额外机械通气时间。拔管后预防性使用无创序贯是避免重新插管的常用手段,但仍可能增加延迟插管的风险,临床中应注意密切监测和综合判断。

导读推荐文献

[1] Schmidt GA, Girard TD, Kress JP, et al. Official executive summary of an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liberation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95: 115-119. 

[2] Sklar MC, Burns K, Rittayamai N, et al. Effort to breathe with various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techniques: a physiologic meta-analysis[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95: 1477-1485.

[3] Subirà C, Hernández G, Vázquez A, et al. Effect of pressure support vs T-piec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during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 on successful extubation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9, 321: 2175-2182.

[4] Thille AW, Coudroy R, Gacouin A, et al. T-piece versus pressure-support ventilation for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 before extubation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reintubation: protocol fo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IP-EX)[J]. BMJ Open, 2020, 10(11): e042619.

[5] Coudroy R, Frat J-P, Girault C, et al. Reliability of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breathing through non-rebreather reservoir bag oxygen mask[J]. Thorax 2020, 75: 805-807.

[6] Oczkowski S, Ergan B, Bos L, et al. ER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ighflow nasal cannula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Eur Respir J 2022, 59(4): 2101574.

导读供稿:重症监护专委会

导读思考:倪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审阅:庹焱

版式编辑:朱晓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呼吸机,试验,呼吸,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