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后,如何活得更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学科交叉融合结硕果,研发新型免疫抑制策略提升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率。
近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最新研究论文。
该研究成果为心脏移植术后的远期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策略,通过精确的局部免疫调节,提高器官移植后的存活率,并将免疫抑制的副作用最小化。
论文题为“Lymph-Node-Targeted Drug Delivery for Effective Immunomodulation to Prolong the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车彦佳为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任肖荷、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琪、硕士研究生邢凯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王志维教授和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程巳雪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的支持。
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终末期心脏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心脏移植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如供体器官来源不足与受体需求量大之间的不平衡,移植心脏远期不可避免地发生慢性移植物血管病,以及长期系统性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受者的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导致感染、肿瘤和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增加。
人民医院心脏移植术中照片
因此,移植后的器官功能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异种移植的发展也使得开发更为有效的免疫调节策略,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研究难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王志维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移植器官后的精准靶向免疫治疗,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程巳雪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纳米递送载体的设计和构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成立后 ,两个课题组通力合作,探寻适合于防治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发生的新型免疫抑制策略。
院士领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该研究在小鼠心脏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中证实, 淋巴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对淋巴结内的免疫细胞进行特异性调节,有效延长心脏移植物的远期生存时间。
通过将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21的特异性适配子引入到由CaCO3/CaP/肝素组成的纳米递送载体的表面,该靶向递送系统可以实现对淋巴结的靶向药物递送,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剂FTY720在引流淋巴结中的积累,从而诱发对淋巴结的免疫抑制,有效促进内源性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并降低心脏移植后引流淋巴结中效应T细胞的比例,在心脏移植后发挥免疫耐受作用。
论文研究路径
该研究的淋巴结靶向策略,可特异性调节局部免疫反应,减少对全身免疫抑制的影响,从而降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该研究为心脏移植术后的远期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精确的局部免疫调节来提高器官移植后的存活率,并将免疫抑制的副作用最小化。
王志维教授介绍,我国现有心衰患者超过1200万人,且以每年新发约300万高速增长。心力衰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后的战场”。及时发现、预防心衰,积极治疗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当多种心脏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尽快进行心脏移植是唯一办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创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湖北分中心,中南地区心血管病技术协作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是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委单位。
经过60年的精心建设和发展,心血管外科已经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年手术量位居中南地区前列,诊疗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诊疗疾病范围包括全部心脏及大血管外科疾病,并形成以主动脉夹层和心脏移植为学科优势特色,其中心脏移植手术连3年排名全国第四,并还开展了心肺联合移植、心肾联合移植等多项心脏移植创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