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及胆囊超声造影是一回事儿吗?
文章转载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外科
彩超和胆囊超声造影是一回事儿吗?这两项检查又有哪些什么不同之处呢?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会遇见的几个问题,看看医生是如何解答的。
医生,我做的是彩超吗?为什么没有彩色?
超声成像技术其实说来话长,简要概括一下,主要包括,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容积超声等等。而老百姓常说的B 超(黑白超)它是以不同明暗度的「小点点」构成图像。其实就是二维灰阶超声,它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识别正常人体器官结构及病变,但无法反映血管及血流情况。
那人们所说的「彩超」呢又叫彩色多普勒超声,它并不是像我们家里的彩色电视机那样全屏彩色。所谓的「彩」只是在原有「黑白色」的二维超声图像基础上,增加了彩色多普勒的血流成像功能,以颜色来呈现血管的分布、血管内血流充盈度、血流方向等。所以彩超不是彩色电视机。报告更不会是彩色图纸。
彩超的特点
(1)能快速直观显示血流的二维平面分布状态
(2)可显示血流的运行方向。
(3)有利于辨别动脉和静脉
(4)有利于识别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
(5)有利于了解血流的性质。
(6)能方便了解血流的时相和速度,
(7)能可靠地发现分流和返流
(8)能对血流束的起源、宽度、长度、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医生,我之前已经做过彩超了,怎么又要让我做这个什么胆囊超声造影呀?是不是重复了?
并没有重复,听我慢慢解释。
胆囊超声造影
一、什么是胆囊超声造影?
胆囊超声造影检查是通过外周静脉团注造影剂来观察胆囊壁以及胆囊病变的微循环,确定胆囊壁病变的良恶性、胆囊癌的浸润范围以及肝内转移情况,并可对胆囊壁病变与胆囊内不能移动的血块、结石等病变进行鉴别,具有准确性高、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的特点。
二、胆囊超声造影适应哪些情况?
1.胆囊内不移动的胆泥、血块或声影不明显的结石与隆起性病变或实质性占位病变(息肉、腺瘤、癌等)的鉴别。
2.胆囊息肉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胆固醇性息肉、局限性腺肌增生症、腺瘤等良性病变与息肉型胆囊癌鉴别)。
3.胆囊厚壁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胆囊炎、腺肌增生症等良性病变与厚壁型胆囊癌鉴别)。
4.胆囊癌浸润范围及肝转移情况的判断。
5.胆囊炎急性发作疑穿孔时帮助明确诊断。
6.急性胆囊炎了解周围肝脏或腹腔内积液或脓肿形成情况。
7.充满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壁增厚时排除胆囊癌。
三、检查前需如何准备
由于超声检查胆道系统易受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故检查前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同时须禁食8h以上,以保证胆囊内有足够的胆汁充盈,同时不受肠气干扰。
四、检查方法
体位患者一般采取平卧位,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甚至半卧位或俯卧位以观察病灶随体位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这两项检查在诊断胆道疾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胆囊肿瘤病人应用超声造影检查对准确率的价值显著,可作为胆囊肿瘤病人首选的检查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外科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外科以胆道恶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和壶腹癌)的精准化诊疗、胆道结石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微创治疗、复杂性胆石病和胆管损伤等胆道疑难杂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为特色。近十年来,专业组发展迅速,每年完成2000余例胆道外科手术,微创手术占60%。自2013年起,刘厚宝主持成立“胆道疾病多科诊治MDT”。MDT成员包括十三个相关科室的数十位专家,为许多复杂胆道疾病包括胆道肿瘤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可切除性的全面评估、术前合理的胆道引流和规范化手术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每年行胆道癌根治性手术约300例以上,并逐年递增,迄今已完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超过3000例,包括围肝门切除,扩大左、右半肝联合全尾叶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术等,是国内较早开展此项手术、累计病例数较多的单位之一。
胆道疾病的微创治疗是该专业组另一特色:
①在胆道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内较早开展胆道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1992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10年采用联合微创技术(双镜或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石症以及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2012年)等新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体内冲击波碎石结合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留结石”获2007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二等奖。“多镜联合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病”获中山医院2016年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奖三等奖。
②本专业组是国内最先开展胆石症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管炎、胆结石的碎石和溶石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随后,又应用取石篮、碎石篮、体外冲击波碎石等多种非手术疗法治愈了一大批胆管结石病人。
随着内镜和微创技术的开展,胆石症的诊治水平就更上一层台阶: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解决复杂性胆管结石和胆胰肿瘤的诊治问题;
鼻胆管引流(ENBD)使不少危重和老年胆管炎病人渡过危险期;
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EST)使不少胆总管结石患者免于手术;
胆道镜和体内冲击波碎石仪的应用使胆管残留结石的治疗成功率达95%以上。
“应用多种非手术疗法治疗胆管结石”获1995年上海市医疗成果三等奖。“胆石病基础和临床防治”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内镜技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