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评论 | 肺癌患者窦房结最大放射剂量与心房颤动及死亡相关
随着对肺癌研究的深入开展,肺癌患者窦房结最大放射剂量与心房颤动及死亡的关系愈发密切。韩国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窦房结最大辐射剂量(SAN Dmax)对房颤的预测价值最佳。第25期“爱”心评论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群山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越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通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庞慧教授四位专家进行点评。
方法
在韩国进 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接受放化疗的239例局限性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和321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观察心脏亚结构(心腔、冠状动脉及传导系统)放射剂量与心房颤动(房颤)及死亡的关系。
结果
平均随访为32.7个月,SCLC和NSCLC队列中分别有9例和17例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窦房结最大辐射剂量(SAN Dmax)对房颤的预测价值最佳。在SCLC队列中,与接受SAN Dmax<53.5 Gy患者相比,接受SAN Dmax≥53.5 Gy患者3年累计房颤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图1A、图1C),而非房颤心脏事件累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图1B)。在NSCLC队列中,与接受SAN Dmax<20.0 Gy患者相比,接受SAN Dmax≥20.0 Gy患者3年累计房颤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图2A、图2C),而非房颤心脏事件累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图2B)。
图1
图2
结论
接受放化疗的肺癌患者,SAN Dmax与房颤及死亡发生密切相关。
文献来源: JAMA Oncol. 2022, 8: 1624-1634.
文献翻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康琦 李俭强
心血管专家观点
心律失常是肺癌患者接受放化疗后最常见的心脏不良事件之一,但辐射引起的心脏毒性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心脏病上,该研究丰富了对心脏亚结构的辐射剂量暴露与房颤关系的认识。
1.放疗后房颤属于急性触发因素刺激敏感基质而产生的急性房颤。急性房颤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和治疗潜在诱因,文章结论提示SAN照射可能与房颤的发生相关,因此在放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窦房结的放射剂量,并通过密切随访进行早期房颤的检测。
2.放疗可能通过诱发心脏纤维化或电重塑引起窦房结功能障碍进而诱发房颤,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3.与SCLC患者相比,NSCLC患者SAN Dmax的阈值更低,但房颤发生率却更高,表明NSCLC患者可能对放疗所致心脏毒性更敏感。
4.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不排除潜在混杂因素影响,且未对患者心脏毒性作用进行前瞻性随访,限制了对心脏不良事件真实发生率的估计。
肿瘤专家观点
窦房结作为心脏传导系统的一个重要亚结构,接受胸部放疗的患者必须给予一定的剂量限制,以避免增加房颤及死亡的风险。
1.在不同类型肺癌患者中,SAN Dmax预测新发房颤的阈值不同,因此很难为临床提供一个明确的放疗剂量限制。
2.该研究提示放疗所致SCLC患者房颤发病率与文献报告的同年龄非癌人群房颤发病率相似,推测放疗与SCLC肺癌患者房颤相关性较弱。
3.接受胸部放疗患者在保证抗肿瘤效果前提下,应尽量精准定位并减少心脏放射剂量。在放疗期间及之后,建议采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加强房颤筛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4.已有研究表明,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冠状动脉钙化(CAC)评分与心脏不良事件相关。在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中,CAC评分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内容整理: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
图文排版:三度医学 Wally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三度医学”立场无关。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联系本站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转自三度医学-iCardioOncology”。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