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编还是增编?国务院最新发文,透露出一个信号……
一直以来,编制问题都是一线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务院一份重磅文件的下发,关于医生编制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去编还是增编?国务院最新发文
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去留问题一直是各方争论焦点。
直至新冠病毒疫情前,关于取消医院事业编制的消息仍不断传出。疫情后,国家关于医生编制问题的态度逐渐发生了细微的转变。
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关于增加医疗机构事业编制,这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及。
疫情后,医疗领域事业编制“动态核增机制”多次被提到。从国家透露出的信号来看,医务人员编制数量有望在事业编制改革的进程中不减反增。
增加编制,或受疫情影响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从这些年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中,尤其这次抗疫,中国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公立医院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医护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我认为,医院和军队是一样的,军队打仗能靠雇佣兵吗?肯定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有编制体制下确实存在“利益分配不均”、“效率低下”和“老人躺平”等问题,但编制让医护人员能安心地做本职工作,做长远的打算,而不是考虑短期的收益。在突发情况来临时,这种“稳定”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中国的防疫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动态核增机制,如何核增?
编制动态核增,简单理解就是灵活增加编制人员。那么公立医院编制核定的标准线是什么?
医院编制比例,通常由一定数量的编制员额与一定数量的核编参数组成。对于医院来说,病床数即为核编参数。而医院的核定病床数则通常是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区域医疗规划所审定的。目前,我国医院的事业编制人员配备,主要依据卫生部 1978 年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草案)》进行。 无论未来是去编还是增编,最大的希望依然是所有医护人员都能被平等的对待。如果注定不能,借知名医疗撰稿人叶正松老师的话送给大家:编制,是普通人最后的护城河,但又不是。因为最后的护城河,是个人的能力!
来源:医脉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