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有了这些重大调整
3月25日,由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共同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这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时隔7年后的一次重大调整。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五大新变化与大家血脂息息相关
血脂多久查一次好?
40岁以下每2~5年测一次血脂
相比2016版指南建议 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1次血脂,新指南建议改为了2年~5年测一次。具体为:
<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酯)。
≥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Lp(a)的检测。其中,Lp(a)代表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
血脂常规检测项目有什么变动?
新增加了3个项目
相比2016版指南,新版指南在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TC、TG、LDL-C、HDL-C的基础上,增加了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其中:
载脂蛋白质A1:正常人群水平多在1.20~1.60g/L范围内,女性略高于男性。
载脂蛋白B:正常人群在0.80~1.10g/L范围内。
脂蛋白(a):浓度与遗传有关。通常以300mg/L为切入点,高于此水平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哪些人需要重点查血脂?
4类人要注意重点筛查血脂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
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65 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油血脂控制到多少比较好?
不同人群的血脂标准不同
管理好“坏胆固醇”(LDL-C)对于血管健康非常重要,不同人群标准不同。比如,普通健康者“坏胆固醇”只要不超3.4毫摩尔/升就可以;而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坏胆固醇”要在2.6毫摩尔/升以下。具体的风险等级可以由医生结合自身状况判断。
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也建议查血脂?
20%多的青少年儿童血脂异常
指南新增了儿童青少年血脂筛查的部分。指南指出,膳食模式转变、身体活动减少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对下列情况的儿童及青少年建议进行血脂筛查:
一级或二级亲属中女性<65岁或男性<55岁有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冠状动脉搭桥术、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猝死;
父母TC ≥ 6.2 mmol/L或有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
有皮肤黄瘤或腱黄瘤或脂性角膜弓;
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8岁)或超重(12~16岁)或有吸烟行为;
对于怀疑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应进行血脂异常基因筛查。
(以上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