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丨吉大一院召开学术特区年度汇报会
3月29日上午,吉大一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门诊五楼多功能厅召开了学术特区年度汇报会。吉大一院院长刘彬,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脑血管病”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杨弋,副院长王海峰、张松灵,总会计师牛新巧,“器官移植及移植免疫”学术特区基础负责人杨永广,“感染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学”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牛俊奇、基础负责人罗招庆,“肿瘤免疫治疗”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崔久嵬、基础负责人王宇锋,学术特区全体成员及转化医学院全体PI参加了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吉大一院科研部主任李卓主持。
(李卓主任主持会议)
(刘彬院长致辞)
刘彬首先对各位学术特区负责人及学术骨干的到来表示感谢。他强调,学术特区建设是在吉大一院党建引领“一一三五十”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医院为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不断在学科评估、学科整合、人才引育等多个方向进行探索改革。这一年,在学术特区管理上,医院在经费投入、人员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都给予特殊政策倾斜。他希望通过四个学术特区的建设发展,医院可以培育出更多的国家级人才,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为优势学科建设奠定基础,不断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感染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学”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牛俊奇教授介绍特区年度建设情况)
牛俊奇对2022年度“感染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学”学术特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2023年学术特区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汇报。他强调,发展学术特区,要坚持不懈地强化文章、项目、奖项、人才“四个赋能”,关注热点、加强合作、注重交流,全力以赴提升学科影响力、提高国内国际知名度,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脑血管病”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杨弋教授介绍特区年度建设情况)
杨弋以两个“十年”为界定,总结了“脑血管病”学术团队在2012年至2022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介绍了“脑血管病”学术特区在2022年至2032年的工作总体目标。他提出,要加强学术特区内各团队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肿瘤免疫治疗”学术特区临床负责人崔久嵬教授介绍特区年度建设情况)
崔久嵬从平台建设情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经费支出分配情况、阶段性成果四个方面对“肿瘤免疫治疗”学术特区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她希望能在未来的培养体系中,辅以更合适、有利的条件支持,帮助自有人才快速成长,加强团队与国内外相关学科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高效结合。
(“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学术特区基础负责人杨永广教授介绍特区年度建设情况)
杨永广介绍了“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学术特区的主要研究方向、阶段性的成果和经费分配使用等情况,并提出了学术特区2023年度的工作计划。他重点对特区内部各个方向的研究成果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
(张松灵副院长进行学术特区年度总结)
张松灵对学术特区的年度标志性成果和学术特区年度成果比对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她指出这一年,勇毅笃行、成果丰硕。学术特区建设是吉大一院在总结过往管理经验后探索出的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医院围绕优势学科情况,建立4个学术特区,旨在以点带面,为医院科研发展、梯队建设组建优秀团队,搭建高质量平台。她强调,各学术特区的管理者要聚焦发展问题寻求突破,高度重视引才聚智,培养多层次的特区人才,不断结合特区的建设特点,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牛新巧总会计师现场解答财务方面问题)
会中,各学术特区负责⼈及学术⻣⼲针对财务报销、人才引进、仪器购置、基础与临床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刘彬院长进行会议总结)
刘彬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未来的学术特区管理上,医院会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根据特区发展需求给予稳定支持。同时也会一直密切关注各特区的成果产出情况,希望各特区负责人可以借此机会,总结和分享特区建设经验,对照各自特区的任务指标“谋篇布局”。他期待吉大一院“集团作战”的模式能够产出更多医学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聚焦大奖项、大成果,大平台,谋求高质量发展。
(参会人员全体合影)
吉大一院在党建引领“一一三五十”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引下,筑平台聚人才,构建学术共同体。日后将继续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上寻求突破,细化人才培养策略,为推动医学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吉大一院的智慧和力量。
END
来源丨科研部
科室审阅丨李卓
责编丨薛奥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