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Circulation子刊:行为减肥后的“复胖”对心血管系统与糖尿病的影响
每日毅讯
行为减肥一直被认为是健康减肥重要的手段。但是很多人人不会选择对自己这么“残忍”,因为行为减肥不仅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还要辅以长时间的自律性保持。临床研究数据的荟萃分析表明:行为减肥干预一般能带来超过对照组平均2.8kg的体重降低,但往往减肥项目结束后,行为干预组会出现超过对照组每年0.12-0.32kg的体重增加(Weight regain)。对于这些所谓的“复胖”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风险的情况如何,目前尚没有很多证据。近期,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从11个数据库检索,纳入了在超重/肥胖成人中进行的行为体重管理方案BWMPs的随机临床试验。这些试验报告了行为干预试验结束后≥12个月随访的心血管或代谢结局,用以评估体重复增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风险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纳入了124项报告了至少1项心脏代谢结局的临床试验,其中位随访时间为项目结束后的28个月(11-360月)。参与者基线体重指数中位数为33kg/m2,中位年龄为51岁。8个和15个研究组(分别有7889名和4202名参与者)分别检查了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显示行为干预BWMPs组相对于对照组其5年的发病率较低,但是BWMPs的体重复增减少了这些差异。行为干预结束后的1年和5年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降低1.5个百分点(82项研究;19003名参与者),收缩压分别降低1.5毫米汞柱和0.4毫米(84项研究;30,836名参与者),HbA1c均降低0.38(94项研究;28,083名参与者)。在纳入的研究中,有22%被判断为存在高偏倚风险,而将这些研究删除并没有改变本项目的结果。
“毅讯点评”
本研究从荟萃分析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行为干预减肥临床试验中,普遍存在体重复增的情况,但是即便如此,在5年的随访期间,还是可以观察到最初的行为干预给患者带来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降低,同时伴随着血脂和血糖的降低。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体重复增确实会减弱行为减肥干预带来的心血管及代谢获益。因此,对于肥胖,我们首先要开始对自己“狠一点”,启动行为减肥(包括饮食、运动和睡眠等),而且还要对自己“狠下去”。自律的生活方式可以陪伴终生,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OUTCOMES.122.009348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