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颅内表皮样囊肿

2023-03-31 14:37   西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表皮样囊肿临床上比较常见,90%位于脑外,以桥小脑角处最常见,也较常见于鞍区、松果体区。

病史摘要

男,56岁,外院CT提示左侧颞叶稍高密度影,CT值约75HU,考虑脑膜瘤可能,病灶内见不规则斑点状钙化。

MR影像图

36141680244524303

6681680244524727

MR平扫+增强:左侧颞叶可见椭圆形异常信号,边缘光滑,信号较均匀,呈短T1短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晰,大小约2.4*3.1cm,弥散加权呈低信号改变,周围未见水肿及占位效应,脑沟、脑池蛛网膜未见增宽,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周围未见异常供血,脑膜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诊断: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性大。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1928年正式命名,1993年WHO将其列入脑肿瘤,2000年将其去除。又称胆脂瘤,是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病变。表皮样囊肿的发生很可能是在妊娠 3~5 周神经管闭合时,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在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肿瘤由这些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少数见于外伤(上皮植入颅内)。组织学上,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囊肿通过不断的上皮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肿瘤质地柔软,外形类似珍珠,故也称珍珠瘤。尽管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瘤,但由于生长非常缓慢,常在30~50岁才发现。   

表皮样囊肿临床上比较常见,90%位于脑外,以桥小脑角处最常见,也较常见于鞍区、松果体区。CT平扫时常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T1加权图呈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加权图呈高信号,需要与这些部位的蛛网膜囊肿鉴别。 蛛网膜囊肿通常比较圆滑,而表皮样囊肿有沿缝隙生长的特点,囊肿形态常不规则,弥散加权成像对两者的鉴别很有价值,蛛网膜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呈脑脊液样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少数表皮样囊肿内可因含脂质而呈很低密度,CT值为负值,也可因含较多蛋白或陈旧出血而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这2种情况均表现为 MRT1加权图呈高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可以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实际上,由于表皮样囊肿内成分复杂,MR可呈各种信号变化,信号可不均质。弥散加权图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是其与其他囊性病变区别的重要依据。表皮样囊肿也可位于外侧裂、脑凸面、脑干周围等处。

松果体区表皮样囊肿

34191680244524848

三脑室表皮样囊肿

86111680244524942

四脑室表皮样囊肿

79331680244525074

脑实质表皮样囊肿

31961680244525160

小脑半球表皮样囊肿

89691680244525272

(本病例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蛛网膜囊肿,松果体区,样囊肿,表皮,颅内,CT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