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IVD产品经理,稀缺!
来源:体外诊断市场部
最近行业出现有了 百万年薪的产品经理岗位, 上游负责:产品线规划、输出产品做成什么样子的岗位层出不穷。充分展示出两方面需求:
1、新冠收益企业,手握大把现金回归常态,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2、新冠受损企业,囊中羞涩,需要节流精简业务。
很多公司不具备,将战略经理(选赛道)、产品经理(单一产线全链条)、产品专员(上市推广等基础工作)分开的资源,我就姑且写在一起统称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岗位需求不多
算算人力账,工程师团队有人机比,大单预测一下市场部人员需求,产品线和产品专员/经理比例,区域内客户数量和市场人员比例。横向不分工体量大了就乱成一锅粥。
理想配置,产品负责人每个平台(仪器)至少1人,检测项目多的平台,多几个人负责检测项目(试剂)。
算下来以“当红炸子鸡”发光为例,仪器1台在售、1台开发中,试剂50个在售、10项/年开发中。精简配置1人负责仪器,2-3人负责试剂。(生化可能全线就1人搞定,分子线全部负责试剂。各细分领域天壤之别)。
当然这些同事熟悉产品,可以向下兼容培训、销售工具包等。但作为产品经理,重点工作可能就是那1台开发中的仪器,和10项/年的试剂项目立项上市。
一个公司3-5个人需求,确实不多。
候选人为什么少?
面试了接近三位数产品岗位发现,需求虽然不多,但优秀人才更少。
1与从业经验相关:
比如常见分工,tla,软件,生化,分子,层析,流式,质谱,血球,凝血,发光,互不相同,通晓一个细分领域,需要1年入行、1年走访积累、1年实践,合计3年。懂两个6年(职位低也没机会同时了解两个线)。六年的ivd人刚好赶上发展最快的几年,没准都成总监了,一般企业也不想出总监的价钱招产品经理。
2岗位定位:
产品经理经验积累,重要途径靠走访客户输入,网上查资料属于未入门阶段。一旦到了跑客户阶段, 客户资源的掌控者,代理商和一线同事们必然要求等价交换 。 如果没有资金、课题等资源作为输出,就只好通过人力的输出(俗称区域支持)换取客户资源。
最后面试下来,发现产品经理候选人,会兼任大量基础工作(展会、讲课、培训、物资、推文、工具包),并不能打通从调研到上市各环节。
候选人怎么精进?
首先,了解岗位全貌。
要知道有这么个产品经理的岗位,并了解理想中的产品经理做哪些工作。可以参考软件开发产品管理经验,软件从制作软件的工具、语言到展示的终端手机、电脑,都是人发明的东西,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也代表其产品经理有着最强的可复制性。
可阅读一些产品经理的书籍提升宏观知识储备。周鸿祎《极致产品》、《俞军产品方法论》等等。
其次,积累底层工具,快速学习新赛道。
比如迈瑞,有VOC,客户画像等成熟工具可复制。
也推荐冯唐介绍的咨询公司快速学习方法,全新的产线,
1搞清楚一百个专业的关键词,
2访谈十几位业内专家,
3看几本领域内专业书籍。
能够迅速上手。最难的是这十几个专家,可能公司开辟新领域内部就没有几个懂的,需要多接触各领域精英。
最后,时刻做好重新开始的觉悟。
3年足够学一个领域达到80分,但是 人生也是产品,产品要迭代。 凭借前面3年学习用不到退休,需要持续学习。
IVD受政策影响很大,风口和机会都在须臾之间迅速转换。个人最好能储备知识,等风来,或者追风而行。这都需要产品经理不断精进底层知识,并横向覆盖更多领域。
一位产品经理22岁到52岁可以掌握10个领域,即使踏空9个还有1个领域能翻身。
另外,可能原有的岗位突然大幅减少,比如生化产品经理。未来发光、分子等走到集采,也会减少大量岗位。
走出舒适圈,开始学习,才能不被行业舍弃。
没有合适的候选人,企业怎么办?
公司决策层往往不关注如何实现,只关注结果,组织领导者就需要看清楚手上的牌。
作者自己思考了一套上游 工作开展逻辑,分享给大家。
时间是刚性,无法回到过去;其次是钱,不能说来就来;最后是人,人有变化余地,不同的人做出工作质量不同。
公司的产品牌战略选择先时间,再看钱,最后看人,更合理一些。大势不可违,新冠没了,生化集采了就要赶紧调整战略。没赚到新冠的钱,就不要怨天尤人,抓紧为活下去做打算。
举个例子,新冠后一家赚了抗原钱的企业,要不要0基础投资自研分子产品?为解决这个问题,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考察
新冠后是时间刚性,核酸不测了,PCR仪器恨不得论斤卖;
钱赚到了;
没有储备,但产品经理、研发团队、销售团队可以高价挖,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可以考虑。
但基于时间刚性条件下,即使投再多的钱,产品经理分析的再好,结论都偏向不要从头开始做分子,最好进行收购。
当然三方面矛盾激化也就导致100万战略产品经理岗位 的诞生。
我猜公司可以做的有几个方面:
1、不断聊各级别候选人,把岗位定位搞清楚
比如, JD写保证新产品商业成功 ,候选人容易困惑。
先定位:修正战略或执行战略的人,容易实现。根据公司决策的大方向,产品经理在框架内提出建议,沟通各部门统一思想,修正产品比较容易实现(或叫容易招到人)。
若是要求产品经理输出有潜力的产品、甚至有潜力的市场,并落地实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成功推广产品实现业务增长。自己画饼、自己吃,自己挖坑、自己跳,难度很大(或叫上当人少)。
2、速成易错
要不要跨赛道,要不要进军全新领域,慎重决策。产品经理能做到快速复制原有产品,在基础上颠覆式创新很难,经验越多越有路径依赖,有时甚至不如“白纸”。
快速复制成功经验是“fast follow”,而“fast follow”比较适合指数增长的市场阶段,需要跑的比别人快。但无基础全新领域和跑的比快本身就冲突。也就是为什么万孚、基蛋、明德即使有产品,争夺大检验科业务很难。大厂创新靠收购会专题写一篇。
3、舍弃唯经验论
找一位 三 年经验的产品经 理,尚 有可能亲自上手 执行工作。
五年、十年的产品经理 基本都是管理人员,脱离一线久了就没有能力快速执行。
反过来讲,五年、十年的产品经理还在一线,是不是能力不太符合要求。
个人认为资深专家难找,也不一定适合。
4、降低人员要求,体系来补
降低的能力用流程和工具组成的体系来补充。
定好产品开发流程,明确各个评审节点的负责人,参与人,决策人。
制定好文件模板,明确给出填写案例。
尽量精简需要输出的内容,突出重点信息。
比如临床意义这东西都是粘贴的,全部文档只需要体现一次,各部门都写毫无意义。这减少了不规范不会做的几率。
模块化,把工作分细。
最好能重要排序、全覆盖、无重叠,每个模块可同步进行,做好数据传承,不同项目也可套用相同模块内容。这增加了提取信息的效率。
配合内部培训能够降低候选人要求,达到同样效果。 有了公司和候选人双方相向而行,相信产品经理会找到合适的机会。
市场部通病,亟待解决
市场占比、主要竞品有什么问题、还能做什么创新点?
靠公司共同的力量能事半功倍 ,花钱找到专家请教,请客户引荐拓展专家,请销售引荐其他厂家同事,招聘多聊。
大家都能想到可以请区域同事帮忙填信息。瞎填的很多,最后产品经理背锅。
自己下一线也是个好办法。但要避免老问题,输出总部资源换取客户资源,输出人力最简单,人力输出多了,没时间做产品经理核心工作。
如果是全新业务,很有可能全公司都无法找到合适的数据来源。
比如免疫公司做分子,销售:交集不多;客服应用:没时间关注其他产线信息;客户:主任不了解具体操作,免疫组和病理或分子组不是一个负责人,公司可能都没有分子组的关系,老师看到你来打听别的厂家也不一定会说。代理商:请代理商引荐分子老师可能还有忌讳。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