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文献报道此类技术在成人和儿童脊髓拴系中治疗,其相关安全和有效性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
KEYPOINT
1.脊柱缩短术是治疗脊髓拴系的一种替代术式,旨在避免单纯脊髓松解带来高复发率等相关并发症。
2.脊柱缩短术可被认为是儿童和成人脊髓拴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复发和复杂的病例。
脊髓拴系综合征(TCS)是指胸、腰椎或腰骶区脊髓圆锥的附着点异常,出现脊髓过度牵拉出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导致神经功能的进行性丧失。以往脊髓松解术被认为是脊髓拴系治疗的金标准。本文章主要回顾性研究和分析脊柱缩短术治疗脊髓拴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脊髓拴系病理基础
由脊髓圆锥附着点异常引起的脊髓过度纵向拉伸会导致血供减少、代谢改变和对脊髓神经元的机械损伤。这种损伤会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背部痛、会阴区疼痛、下肢痛、下肢无力、感觉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以及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此外,肌肉骨骼的改变,如脊柱侧弯和足部畸形也经常发生。有几种潜在的病理可能导致异常的拴系。如:脊髓肿瘤、脊髓细长、终丝增厚、脊髓硬脊膜膨出、硬脊膜脂肪膨出、椎管发育闭合不良、蛛网膜炎和既往脊髓手术史产生的疤痕组织是导致脊髓与周围结构的病理性粘连的最常见的病因。
图注:(典型TCS的MRI包括(从左上顺时针方向):孤立的低圆锥、末端脂肪丝、腰骶脂肪瘤、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低圆锥和尾侧发育不良、脊髓裂型畸形、婴儿期闭合后脊髓脊膜膨出状态、再拴系以及既往手术部位再拴系的证据)。
2、脊髓拴系的治疗
拴系松解被认为是脊髓拴系治疗的金标准,手术切除脊髓圆锥异常附着点以缓解脊髓过度牵拉。脊髓拴系松解术在疼痛、肢体无力和感觉障碍方面均有良好的临床改善效果,但在二便功能方面改善不理想。虽然拴系松解术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它有明显的缺点,如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脑脊液漏的风险和硬膜内瘢痕形成导致再次拴系的高复发率。而且,这些风险在一些复杂病例以及存在硬脊膜膨出患者中尤为普遍。为了避免单纯脊髓松解的这些缺点,特别是在复杂和复发的病例中,脊柱缩短(SCS)已被提出作为一种替代治疗选择。通过降低脊柱高度以间接减轻脊髓的张力。脊柱缩短术式有很多,包括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椎体切除(VCS)和关节突切除(HSAD)。所有这些技术不需要进入硬脊膜都可以减少脊髓的张力。
图注:(一例接受T12脊柱缩短术的脊髓栓系患者的术前(A)和术后(B)侧位片。脊柱由27.2毫米缩短至10.2毫米。术前(C)和术后(D)矢状面t2加权Mr图像显示脊柱缩短后脊髓张力(箭头)释放(箭头)。)
3、脊柱短缩术的回顾性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文献报道此类技术在成人和儿童脊髓拴系中治疗,其相关安全和有效性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通过文章的回顾,发现尽管与脊髓松解相比,脊柱短缩的手术时间更长,平均失血量增加,似乎对复杂和复发的病例并没有出现额外的主要并发症,但是,存在内固定失败和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在术后31个月的随访中,通过延长固定节段和重新更换内固定来翻修。这些需要更长的随访来了解脊柱缩短术。关于在儿童中使用脊柱短缩术,目前的证据表明,脊柱短缩在儿童和成人中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对较短的随访,在骨骼发育不成熟的患者中,与脊柱融合相关的风险会增加。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不提倡广泛使用脊柱短缩,而综合方案谨慎地应用,特别是在骨骼发育不成熟的儿童中。
总之,脊柱短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和成人脊髓拴系的选择(IIb类),特别是对于复杂和复发的病例。建议进行单纯脊髓松解和脊柱短缩治疗脊髓拴系的前瞻性比较研究,以确定结果的持续时间、骨骼发育不成熟儿童的长期安全性,以及单纯脊髓松解和脊柱短缩的绝对和相对指征。
参考文献
McVeigh LG,Anokwute MC,Chen S,Jea A.Spinal column shortening for tethered cord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J Neurosurg Pediatr.2022 Mar 4:1-10.
Zhang C,Chang CC,Mummaneni PV,Yuan C,Dhall S,Jian F,Gupta N,Chou D.Spinal column shortening versus revision detethering for recurrent adult tethered cord syndrome: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and clinical outcomes.J Neurosurg Spine.2020 Feb 7:1-7.
Lew SM,Kothbauer KF.Tethered cord syndrome:an updated review.Pediatr Neurosurg.2007;43(3):236-48.
来源:脊柱文献速递
作者;新泰市中医医院 毛志昊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