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 -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 FNHTR )是指输血时或输血结束后4小时内患者体温达到或超过38℃或较输血前体温升高≥1℃,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发热反应。 FNHTR 发生率为0.5%~3%,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FNHTR 与 TNF-α、 IL-1、 IL-6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这些细胞因子可作为致热源,通过前列腺素E2的介导,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引起体温升高。其发生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受血者对输入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产生同种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细胞破裂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是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主要为 HLA 抗体,少数为血小板或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另外,贮存血液中的白细胞在血液存储期间不断破坏,释放细胞因子,在通过输血进入患者体内后,可引起患者发热。特别是常温储存的血小板,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会随血小板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与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数量有关。
二、临床表现
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4小时内,体温达到或超过38℃或较输血前体温升高1℃或1℃以上,同时可伴有寒战、头痛、轻度高血压以及恶心呕吐等主观不感。常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分钟到1小时内,体温可达38~41℃,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多数情况下反应轻微,一般在数小时内恢复,偶尔反应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伴有FNHTR反应史的患者,红细胞输注出现发热反应的可能性约
15%。随着白细胞去除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热反应发生率已经大为下降。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热是很多输血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基础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除 FNHTR 外,患者本身的发热性疾病,如感染、肿瘤;药物引起的发热,如两性霉素 B ;以及输血不良反应中的溶血反应、细菌污染、 TRALI 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发热。 FNHTR 是一种排除性诊断,没有特殊检查方式,在排除其他导致发热的原因后可确诊。
四、治疗和预防
出现发热应立即停止输血,排除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其他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当患者体温升高2℃或2℃以上,停止输血或使用退热类药物后不能缓解,必须对细菌污染进行重点排除,特别是血小板输注。轻度发热患者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退热类药物无效的高热患者,可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寒战者可使用哌替啶等镇静类药物。哌替啶具有呼吸抑制作用,使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由于 FNHTR 过程中没有组胺释放,抗组胺药物无效。
对于大多数患者,输血前用药并不能降低 FNHTR 的发生风险,因此不建议通过输血前用药来预防。但对于由于基础疾病导致持续性发热的患者,输血前可以使用退热类药物控制患者体温,体温达38.5℃以下方可输血。输注去白血液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热反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全部或大部分应用贮存前白细胞过滤技术,我国部分医院及采供血机构也采用了白细胞过滤技术。对于长期输血或有 FNHTR 病史的高危患者,可以使用去白血液成分进行预防;对于使用去白血液成分仍然出现发热的患者,可试用洗涤红细胞,并于输血前预防性使用退热类药物。
来源:《中华输血学》第2版;主编:杨成民、刘进、赵桐茂,人民卫生出版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