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龙教授:培养麻醉医生要接受新角色,适应麻醉内涵扩大和领域拓展的转变,培养全能型麻醉医生
3月24日,由医师报社、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成都市医师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医学家年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80余位医院管理者、400余位学科带头人齐聚一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姚尚龙教授获得“十大医学影响力专家”荣誉称号。
活动现场,姚尚龙教授就《聚焦麻醉医学教育推进高质量医师培养》发表主题演讲,面向多名医院院长及国内知名专家做了探讨交流(以下内容,由姚尚龙教授授权,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
麻醉学科“多元价值”越来越凸显
麻醉学科是重要的临床平台学科,没有麻醉学科高水平,难有医院发展高质量。
现在医院评审和“国考”之中,高水平医院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高难度手术,高难度手术的前提是麻醉学科能支撑起来。
时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曾在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上表示,麻醉学科一是支撑, 二是标志。麻醉学科是一家医院重要的技术支撑;看医院的实力、管理水平,只要看麻醉科就够了,因为它是一个 重要的标志。
麻醉学科迎来三个“聚焦”
政府聚焦麻醉学科的发展,密集出台一系列文件安排部署麻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8月,7部委印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服务领域、积极性调动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
2022年1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其中麻醉权重大幅提升,体现在对学科建设、行业规范、质控标准和过程监管等。
社会层面聚焦麻醉医疗服务。人民群众对麻醉医疗服务需求,已经从手术室走出来,转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比如无痛分娩、临终关怀、舒适化医疗等等,麻醉医疗服务要跟上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当然,现在社会上对麻醉还有一些误解、不解,这需要我们继续做好宣传科普工作。
麻醉医生也在聚焦,聚焦学科发展新需求、新变化。麻醉医生聚焦关注的方向,早已从麻得过去醒得过来,关注到快速康复,尊严和快乐,同时也介入了很多重症救治。
聚焦的背后说明麻醉很重要、被重视,麻醉学科发展迎来巨大机遇期。
医学人才培养的“麻醉实践”
几十年间,作为医院等级评审专家,我走遍了中国基层医疗机构,见证了麻醉学科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巨大变化。
90年代,麻醉医生队伍中本科学历很少,中国的麻醉本科教育彻底改变了麻醉医生的结构。
曾因明教授在世界上率先创立了麻醉学本科教育,不仅改变中国麻醉医生的素质和结构,对世界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借鉴之用,因为全世界麻醉医生都缺。
随着麻醉本科教育的普及,使麻醉医生尽早树立了专业理念,麻醉医学本科毕业生比例得到很大提高。
除了麻醉基础人才培养,麻醉领军人物、麻醉医学精英的培养也成果颇丰。我作为麻醉医学博士生导师,到现在为止培养出98名博士,120多名硕士。
中国麻醉学教育很有特点,本科国际首创,规培国际接轨,毕业后教育逐步规范,精英教育也凸显出成果。
随着住培、专培的高质量推荐,麻醉人才队伍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人才培养的“链条”。
立志成为能适应麻醉内涵扩大和服务领域拓展的全能型麻醉医生
麻醉学科必须要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好。
姚尚龙教授有以下建议:
第一,明确麻醉学科的业务定位、诊疗范围,阐明三级学科及相关亚专业的相关性和和互助性;
第二,保证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临床麻醉质量,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实现三个目标:改善医疗,改进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
第三,大力拓展手术室外医疗服务如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麻醉门诊、疼痛治疗、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等舒适化医疗等,建设以麻醉科为主导、多学科合作的“无痛中心医院”,培养麻醉医生接受新的角色,把成为“全能型麻醉医生”作为自己未来的基本价值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