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周围神经毒性、皮肤粘膜损害等。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抗肿瘤治疗中的一大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的手段,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
化疗的主要分类
1. 根治性化疗
有些对化疗药物敏感的癌症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和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等,通过单纯化疗就有可能治愈,这种以将癌症治愈为目的的化疗就称为根治性化疗。
2. 姑息性化疗
大部分晚期癌症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的情况下,现阶段科技水平已经不可能治愈,化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癌症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命,或者通过化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种化疗就称为姑息性化疗。
3. 术后辅助化疗
包块虽然已经手术切除,但手术前就有可能发生临床检测不到的潜在转移,或者有少量癌细胞脱落在手术伤口周围,通过化疗杀灭这些残余的癌细胞,以达到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4. 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
通过术前化疗可以使病灶缩小,方便手术切除,或者使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病灶缩小后再获得手术机会,同时还可以杀灭潜在的转移病灶,降低复发转移的可能。
5. 腔内化疗
通过体腔内给药(如腹腔和胸腔内给药),使体腔内局部暂时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达到提高局部疗效的目的。
目前,化疗已经从一般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根治性治疗的方向迈进。
从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特点来看,抗肿瘤药可以分 3 种类型。
1.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处在增殖状态和休止状态的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如盐酸氮芥、环磷酰胺、放线菌素 D、普卡霉素等。
2.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进入增殖周期内各个阶段(或时相)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而对未进入增殖周期的肿瘤细胞不起作用,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
3. 时相特异性药物只杀灭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时相的瘤细胞,如选择性地对 S 期 或 M 期细胞起作用。主要有阿糖胞苷、羟基脲、长春碱、长春新碱。
有的化疗方案是每周一次,有的化疗方案有每2周一次,但更多的化疗方案是每3周一次。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化疗方案会是21天一个疗程,提前或者延后有何影响呢?
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细胞分裂期(M期)),每种化疗药物作用的细胞周期不一样,尽量不选择作用于同一周期的化疗药物合用。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 化疗周期怎么算?
2. 为什么一个周期是 21 天?
3. 两个周期之间,为什么要挺一段时间?
4. 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5. 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
6. 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7. 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一、化疗周期怎么算?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半衰期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 1 天算起,到 第 21 天或第 28 天,即 3~4 周称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 1~2 周用药,第 3~4 周休息。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得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在这期间摄入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营养品。
但有的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时间较迟,恢复较慢,因此,个别方案需要 6 周算一个周期。
二、为什么一个周期是 21 天?
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为 21 天(3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是根据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
通常情况下:
第1周 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
第2周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也是最需要我们严密监测的时间段;
第3周 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而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1~3 周,约持续 2~4 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发现了骨髓抑制后,为了能按时进行下一次化疗,临床上会为病人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通过食补,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三、两个周期间,为何要暂停?
化疗期间,重复或相继使用化疗药物,一般都需要一定的间歇期。
在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常常比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因此,治疗期间常常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
通过一定的休息时间,可以让正常细胞得到恢复,让身体的正常组织或器官能够耐受,增加疗效。
间歇期的长短,应该以「药物毒性作用基本消失,机体正常功能基本得到恢复,而被杀伤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这样一个时间为最佳时间。
恶性肿瘤体积增长速度的快慢,化疗药物应用的时机,间歇长短对疗效都有明显影响。
因此,一般对于增长过快的恶性肿瘤细胞,连续用药 1~2 周是一个疗程,间隔 2~3 周后再给予第二个疗程。
淋巴瘤化疗一般间隔 14~28 天,即 2~4 周。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根据个体体质、化疗效果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是大家都 关心的问题。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者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非常通俗的打个比方就是: 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 50% 的肿瘤细胞,下一次它还是只能消灭 50% 的肿瘤细胞,尽管肿瘤负荷已经因为前一次的化疗而大大下降了。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 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 25%,第三个疗程后 12.5%,第四个,第五个,到最后,剩下的一点肿瘤细胞,要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清除。
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肿瘤细胞在经过化疗药物摧残后,缓过劲来还是会继续增殖。
也就是说,其实肿瘤细胞是「一边被打,一边在长」,每一次化疗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顽固的肿瘤细胞赛跑。
如果在中途无缘无故停下来休息,将会大大降低打赢这场仗的几率,除非特殊情况,建议尽量坚持!
那么,只晚几天行不行?
生活中,的确可能有多种原因会造成化疗的推迟,如疫情影响、白细胞没有恢复、出现感染、没有床位等。
建议定期做身体检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化疗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化疗方案。
化疗间隔期的长短,关键还是看化疗效果。
五、如何评估化疗有没有效果?
有时由于副作用等情况,医生要修改你的化疗计划。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正确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化疗前后都会反复做血液学、CT 等检查,来评价化疗疗效。
医生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总结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
对于大多数药物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或晚期肿瘤患者,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是不切实际的。
治疗肿瘤时,不但要看肿瘤大小的变化,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的长短。
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长期「带肿瘤生存」,这样的治疗疗效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结果。
六、化疗间歇期的注意事项
1. 患者应当仔细阅读出院小结
出院小结会提醒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注明下次化疗的日期等。有的患者将出院小结随意丢弃,或者用作报销等用途,不留底稿,这都是不正确的。
2. 按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诊
就诊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到化疗所在的医院、科室就诊,因为这是对患者病情最了解的地方;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居住地离化疗所在的医院比较远,则可固定选择附近的一家医院,最好到肿瘤科就诊,并相对固定一个复诊的地点,最好也能固定一个医生。
复查时,一定要带上出院小结,上面有患者的病史、简要诊疗经过,可便于医生参考。
化疗间歇期的复查,最重要的是血常规、生化检查,都需要抽血。血液指标的异常,患者本身常常没有感觉,只能通过血液化验来发现,因此,患者务必按期抽血。
3. 如果出现身体状况的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例如发热、拉肚子、呕吐等。晚间和周末可到医院急诊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4. 化疗间歇期,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往往较差
此时,要注意避免劳累、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大量的家务活、避免在外就餐、避免长途旅行。应以休息为主,适当运动,规律生活。
建议定期做身体检查,多和主治医生交流确定化疗方案。
我们要听从医生的安排,记住下次化疗的时间,坚持完成化疗,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七、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化疗药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周围神经毒性、皮肤粘膜损害等。
根据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血液系统
消化道反应
肝功能
肾功能
心功能
神经功能
皮肤及粘膜反应
其他
本文由医世象 夏日整编,转载请联系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