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院长落马,设备采购成反腐重点(附名单)
来源 | 赛柏蓝器械
撰文 | 阿廖沙
编辑 | 秦酒
开年以来,医药卫生领域的反腐动作不断推进。
01、院长书记齐落马,医药反腐再加速
“清风北京”微信公众号3月25日消息,经北京市委批准,北京市纪委监委决定给予首都儿科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所长魏永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同日,“清风安阳”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河南林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瑞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林州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此前,中共中央印发《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强调,在监督重点上,要突出“少数关键”。随着医药反腐不断深入,集决策权和话语权于一身的医院院长和书记成了被“盯紧”的对象。
据媒体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至少55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而2022年全年被查的医院院长、书记约为75位,今年开始不到3个月被查院长数量已达到上年度全年的73%(名单附文末)。
不难看出,2023年,反腐力度仍在持续加大。
02、设备采购成贪腐重点,监管方式不断升级
一直以来,医药卫生领域的贪腐案件中,当事人多涉及利益输送方面的腐败问题。设备和药品、耗材等是医院招采的重中之重,上述在今年落马的医院院长和书记,也多数折戬于此。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江苏持续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有力监督促专项整治走深走实》一文。文章谈到,医疗卫生领域最突出的腐败问题涉及医用耗材案件。自2017年至2019年,江苏省查处医用耗材采购贿赂案件占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案件的46.7%,已超过药品回扣案件,位居首位。
今年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题为《三堂会审 | 犯罪孳息还是受贿所得》的重磅文章,讲述了一起医疗腐败的典型案例。
曾任四川省资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资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资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等职的刘某某,在任职期间利用其职务便利,为相关企业和个人在资阳市人民医院建筑工程招投标、药品、医疗器械及耗材采购、供应合同续签、款项拨付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1430余万元人民币等。
值得注意的是,查处发现,刘某某以规范管理为名,通过量身定制招标标准,将资阳市人民医院药品及耗材供应商从200余家压缩到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7家,并帮助其中5家供应商多次变更公司名称,以规避监管。
由此可见,反腐深入不断深入,腐败分子的“反侦察能力”也在提高,这意味着监管模式需要不断升级,以便用于揭露日趋隐蔽的利益输送。
中国新闻网报道,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指出,招投标行为的不规范是很多医院领导干部被查的原因。他建议,尽快落实药品、医疗器械和大型设备的网上直接采购,消除中间商,避免代理商成为“白手套”。王岳还表示,医疗行业由于专业性强,易形成专家型权力滥用的问题。他认为,商业贿赂和过度医疗是影响医患信任基础的两大毒瘤,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反腐关键是落实“零容忍”,避免侥幸心理存在。
2月6日,中纪委官网发布题为《深度关注 | 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的头条文章,介绍了多种监管隐型医药腐败的手段。
其中,浙江省玉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黄先锋表示,纪检监察机关可从长期合作的医药公司、长期不轮换的重点岗位、长期频繁存在的外出培训等细节入手,围绕重点岗位轮岗、科研学术活动、职工借款欠款等异常数据,层层抽丝剥茧,着重发挥好话单、账单“两单”作用,通过医药公司或第三方代理公司的资金转入、存现时间点及金额,倒查梳理利益输送人员关系,判断资金单向转(存)入、高息借贷、项目分红等现象,精准发现隐形风腐问题。
此外,在院内腐败监管方面,尤其针对高值医用耗材领域,医保飞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开信息,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累计派出飞行检查组184组次,飞行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84家,发现涉嫌违法违规使用相关资金43.5亿元。仅2022年各省就飞行检查定点医疗机构2756家,发现并追回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22.9亿元。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较以往新增“新闻媒体曝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这一启动情形,不仅如此,在智能监控方面,增加了大数据筛查的形式,在医疗保障智能监控或者大数据筛查提示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情形下,即可启动飞行检查。
伴随着监管升级,越来越多医疗领域的隐蔽输送将无所遁形。
03、从上至下,医疗领域全链条监管
大批的医院院长、书记落马引发社会关注,但利益输送并不局限在院内,若要杜绝腐败,势必要进行全链条监管。
截至2023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五批次案件中,共计9家卫健局/委因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被纠正,披露情况显示,卫健局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垄断、制定配送、采购,以及限制医疗机构自主选择配送权和招标权的现象突出。
2022年5月9日,公安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行业治理主体责任,持续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院内“商业贿赂”、“耗材回扣”等违规行为的监管。
作为利益输送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药械企业也不可能在医疗反腐中置身事外。
近年来,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持续发力,一旦被认定为“失信”,企业日常的招标采购工作都将被影响,甚至相关产品会被中止挂网以及取消投标资格。通过对于失信企业进行通报,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
不仅如此,今年2月,中纪委发布《不断探索完善行贿人“黑名单”制度》一文,明确指出,目前多地纪检监察机关正在探索实施行贿人“黑名单”制度,提高治理行贿效能,力求联合惩戒形成有力震慑。要加强技术手段防止行贿人“脱壳”。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具有联合惩戒功能,对行贿人的行为资格、资质和能力范围具有多重限制,直击行贿人的利益“命门”。
从监管部门到医疗机构再到生产厂家,全链条监管模式下,医药腐败将得到有效遏制。
附:
赛柏蓝制图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