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手合作,心脏大血管中心为高龄阿婆“拆弹”
3月7日,张阿婆(化名)出院了。临走前阿婆及其家人对心胸外科的医护团队表示感谢,阿婆说:“谢谢王主任救了我的命,也谢谢你们这一个月对我精心的照顾,能让我健康地出院。”
张阿婆与医护人员的合影
1 突发病情,危险!
2月2日,黄岩86岁高龄的张阿婆在家突然感到胸背部撕裂般的疼痛,背部开始越来越紧,呼吸随后变得困难,满头大汗,伴随恶心呕吐。家人见状马上将阿婆送往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进行胸主动脉CTA检查后明确为“A型主动脉夹层”。
当地医院第一时间通过三大中心之一胸痛中心通知并送往台州医院急诊科。接到通知后,经验丰富的急救团队:急诊科、心胸外科、手术室、麻醉科纷纷快速而有序地准备着,为阿婆拉响了与时间赛跑的“警报”。
到达台州医院后,救治团队迅速为阿婆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胸、腹主动脉CTA等检查后明确为“A型主动脉夹层”,需马上手术。
2 难题重重,凶险!
由于阿婆年龄大,自身血管条件差,多脏器功能减退,骨质疏松且血管钙化严重,此类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案,就是进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及全弓置换及远端象鼻支架置入术”。但是这个手术时间长,需要将胸骨劈开,对于全身所有的脏器都是巨大的打击和考验,年轻人都不一定可以承受,何况是86岁的阿婆,手术风险极高。
为了确保阿婆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术前各项准备的同时,心胸外科、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血管外科、麻醉团队及手术室护理团队,对她的病情进行会诊与评估。
手术由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王春国主刀,麻醉科主任医师张涛、以及手术室、体外循环师共同协作,一场对技术能力、团队配合默契的考验就此开始。
3 多科协作,脱险!
术中,为了让维持循环稳定的基础上,保护好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不受严重损害。张涛带领的麻醉团队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密切关注着循环功能,避免高血压和低血压, 高血压可导致瘤体破裂, 低血压则可导致心肌缺血。
同时为了减少对其他器官的损害、加强心肌保护、加强颅脑保护,手术团队为阿婆戴上冰帽、心外加冰、体外循环降温等措施进行各种物理降温。随后,术中快速为患者降主动脉放上支架,扩大真腔缩小假腔,改善其腹腔脏器的供血 ,再进行升主动脉置换及全弓置换。部分患者会因缺血时间过长导致因为缺血时间长而导致脑、脊髓、肝肾、胃肠等器官功能衰竭,甚至陷入“冬眠”状态、手术团队做了这些措施主要为保护脏器功能和改善各个脏器血供。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由于患者的年纪大,血管条件差,术中吻合时稍不容易就会渗血,且止血困难。手术团队决定用“三明治吻合”解决棘手的血管吻合问题,加固血管吻合。三明治吻合”:即在血管外加毡片,将正常的血管夹在中间,加固血管吻合。
在大家的努力下,逐一攻破难关,历经7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患者被转入科室重症监护室。手术成功了,接下来的救治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经历了夹层手术的“历劫”,阿婆术后血氧饱和度差,机械通气时间长;且高龄恢复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随时监测病情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术后第11天,阿婆终于摆脱了呼吸机。2天后,阿婆转回普通病房。
阿婆进行术后康复
“刚来的时候阿婆配合度并不高,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照顾下,以及康复师的介入帮助下,慢慢地她越来越配合了,精神状态也变好了。可以下床行走后,我们也做出了起床、下床活动的一些指导和注意事项。因为阿婆年纪比较大,又做了夹层这种大手术,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团队都特别关注。”东院区11A病区副护士长娄瑛巧说。
术后阿婆第一次下床行走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性主动脉疾病。它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破裂,就像自来水管破裂一样会出现大出血,患者几秒钟之内便会死亡,根本没有抢救的时间。张阿婆能顺利出院,不仅仅是我们心胸外科的努力,而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的结果。”台州医院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主任马德华说。
为了提升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治疗。2022年11月6日,台州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东院区成立。台州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建立区域协同救治机制,通过心胸外科、心内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血管外科、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达到缩短诊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预后的效果。推进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的建设,建立持续发展的高效的诊疗机制,同时促进台州及周边地区心脏大血管相关疾病的诊疗能力提高。
来源 | 叶一
编辑 | 孙叶一
责编 | 方永乐
审核 | 吴践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