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新生儿出生3d左右、有婚配生育要求的听力正常个体及有耳聋家族史者,均建议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注:耳聋患者建议直接进行耳聋基因诊断,而不是基因筛查)。
《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中依据全国第二次(2006年)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有8200多万人,其中听力残疾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以上,居各类残疾之首。我国出生缺陷中耳聋也较为常见,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每年新增耳聋新生儿约3万人,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新增的听障儿童超过6万。
耳聋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3.47%,影响耳聋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和环境两类,遗传因素致聋比例达50%~60%。
根据是否合并其他临床表现,遗传性耳聋分为两大类:①综合征型耳聋(SHL,除耳聋外还伴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占比30%;②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不伴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异常,可伴有耳鸣、眩晕等)占比70%[1-2]。
在我国有明确的常见耳聋基因和热点致病变异,目前已发现的相关致病基因有200多个,约70%的变异来自于GJB2、SLC26A4、线粒体DNA 12SrRNA及GJB3等4个热点基因。致病变异类型分布如下图,80%与单核苷酸突变(SNP)有关,其次是缺失(del),插入(ins)和重复(dup)[3]。
1►筛查的意义
开展特定人群的耳聋基因筛查,可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相关环境因素致聋易感者及潜在的耳聋生育高危群体,从而实现遗传性耳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及早预警。
据专家测算,一名聋儿一生要耗费社会卫生资源70万元。经济评价显示,中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投入产出比为1:7.27。通过有效的防治手段预防听力残疾,将节约大量社会卫生资源。
2►筛查对象
所有新生儿出生3d左右,完成足跟血或脐带血采集,进行遗传性耳聋筛查。
3►筛查位点的选择
目前耳聋基因筛查产品众多,覆盖基因范围和致病变异位点各有不同,对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筛查位点的选择多数较统一;原则上,耳聋基因筛查位点应选择具有明确耳聋致病性的变异,优先选择基于大规模耳聋人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的、等位基因频率高的致病变异。
4►筛查结果与遗传咨询
针对筛查结果的解读,一般采用表格形式,提供基因名称、基因涉及的遗传模式及基因变异信息。筛查结论分为“通过”(阴性)和“未通过”(阳性),“未通过”包括遗传性耳聋患者和携带者。对结论为“未通过”者,报告中应明确建议需要进一步遗传咨询。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随访处理原则
■ GJB2或SLC26A4基因的单等位基因致病变异
① 应结合听力筛查结果综合判断,可能为携带者或相关遗传性耳聋患者,应进一步行耳聋基因诊断,必要时行颞骨影像学检查及遗传咨询;
② 对于听力筛查通过者,仍建议在3个月龄后完成诊断性听力检查,并进行密切随诊;③ 受检者配偶及直系亲属婚育前应筛查相应基因。
■ GJB2或SLC26A4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致病变异
对于纯合、双杂合或者多位点变异的受检者,应建议召回父母进行家系分析,若不符合遗传规律者,应采用另一技术进行再次验证,或调查其他原因。
① 初步确定为GJB2或SLC26A4相关遗传性耳聋,需进一步行耳聋基因诊断、听力学诊断,确定病因后行早期干预、积极康复;
② 受检者父母再生育前可行胚胎植入前诊断或产前诊断;
③ 受检者配偶及直系亲属婚育前应筛查相应基因。
■ GJB3基因的纯合或单杂合致病变异
GJB3基因致病的耳聋一般表现为进行性、迟发性,临床表现为高频听力受损的进行性语后聋,起初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逐渐累及全频,发病年龄多在10~20岁。
①如果携带该基因变异者通过了新生儿听力初筛,建议进入常规儿童保健流程,除非有听力下降的表现,否则不需要进行听力定期检查;
② 如果携带该基因变异者没有通过初次听力筛查,需要42d后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则需要进一步行诊断性听力检查,确诊耳聋者需行高通量耳聋基因诊断,以明确耳聋的病因。
③ GJB3基因的相关变异不能作为产前诊断的指征。(GJB3基因据报道与高频听力损失相关,但40岁前发病者罕见。)
■ 线粒体基因变异(如m.1555A>G均质或异质性变异)
受检者及母系家族成员均为药物敏感个体,应终生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其母系家系成员应当在进行适当的遗传咨询后,接受基因检测以确认。
■ 检验结果若为通过/阴性
应解读为检验范围内未发现基因变异,而不可判断为无遗传性的听力问题。
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遗传咨询流程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内容参考
所有新生儿出生3d左右、有婚配生育要求的听力正常个体及有耳聋家族史者,均建议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注:耳聋患者建议直接进行耳聋基因诊断,而不是基因筛查)。设置了基础版和标准版两种筛查套餐,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1]袁慧军, 戴朴, 刘玉和,等. 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3):269-276.
[2]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 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国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指南(2023)[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58(1):3-14.
[3]Ding N, Lee S, Lieber-Kotz M, Yang J, Gao X. Advances in genome editing for genetic hearing loss. Adv Drug Deliv Rev. 2021 Jan;168:118-133.
[4]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等.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规范." 中华医学杂志 101.2(2021):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