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卫生资格考试--微生物部分(二)
荚膜
概念: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荚膜的成分多为糖类。
肺链、炭疽荚膜都是其致病物质
作用:
1.保护作用;
2.致病作用;
3.抗原性;
4.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关于荚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其成分多为脂质
B对细菌的存活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C抗吞噬作用
D荚膜物质具有抗原性
E可作为细菌鉴别和分型的依据
答案:A
荚膜的成分多为糖类。
鞭毛
1.运动器官;
2.H抗原,是蛋白性丝状物;
3.半固体培养基;
4.鞭毛染色。
菌毛
1.蛋白质丝状物。
2.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硬而多,需用电镜才能看到。
3.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起黏附作用,性菌毛可以转移遗传物质(接合方式)有性菌毛为雄性菌(F+菌)。
芽孢
1.主要由革兰阳性杆菌产生。
2.灭菌效果的指标,最可靠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3.芽孢非细菌的繁殖体,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细菌的分类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3.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株的标准菌株,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4.细菌分类系统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
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RNA主要存在于胞质内,DNA则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DNA的碱基配对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每种细菌DNA中G+C含量摩尔百分比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细菌的物理性状
G+菌等电点pI低,pI为2-3,G-菌等电点高,pI为4-5.
细菌的光学性质: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药敏试验的比浊)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2.合适的pH 7.2~7.6,但霍乱弧菌为8.4-9.2,结核杆菌pH 6.4-6.8;
3.适宜的温度 35~37℃,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冷增菌;
4.必要的气体。
所有的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可将细菌分为:
(1)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
(2)微需氧菌:在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3)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4)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细菌生长繁殖方式
细菌:无性二分裂(大多数20-30分钟分裂一代,结核分枝杆菌是18-20h分裂一代)。
病毒:复制
真菌:出芽等
细菌的生长代谢曲线
(1)迟缓期:适应阶段;
(2)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
(3)稳定期: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4)衰亡期:细菌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