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谈“核”色变,让医用“核武器”造福更多患者!
在医院做检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CT、彩超,对大多数人来说,核医学陌生而又神秘,其实,核医学这种医学手段,既可以检查疾病,也能够开展治疗。
3月17~19日,由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和长三角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科联盟共同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协办的2022年长三角核医学学术会议暨核医学分子影像指导免疫治疗学习班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围绕肿瘤靶向诊疗一体化、免疫显像和免疫治疗等内容,汇聚核医学、影像医学、介入医学、肿瘤学、内镜、胰腺外科、儿科、心脏科、神经内科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答疑,并进行多学科讨论。
核医学不等于核辐射也更不等于核泄漏,它是利用放射性核束发出的射线,来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研究疾病的一门独立学科,大家大可不必谈“核”色变,我院核医学科主任王峰表示,核医学中的核,是指放射性核素。核医学就是采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射线来诊断、治疗疾病。比如说PET-CT,SPET-CT就是常见的核医学检查设备。
“它们和普通CT检查还是有较大区别,CT能发现有密度改变、器质性的改变,但是有些病人没有任何的密度的改变,在CT上看不出任何异常,这时候核医学能够更好地探测病灶。除了看病灶之外,还能看到病灶的分型。”
核医学是个跨门类的学科,涉及到许多疾病。以此次长三角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科联盟学术大会为例,设立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会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涉及到早老性痴呆、帕金森病等一系列疾病。另外,还有心脏分会场、儿童核医学分会场等十几个分会场。
我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叶飞介绍,核医学在诊断心脏疾病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冠心病、心肌缺血为例,以前的认知都是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冠脉狭窄70%一般就需要放支架,但现在这个标准已经受到挑战,造影不再作为确诊的“金标准”,而是以SPET-CT等核医学方法为“金标准”。
“它是通过心肌摄取的一些放射性核素,看密度高低,如果这个地方有核素缺失的肯定是缺血,如果说心肌细胞已经完全坏死,有疤痕组织替代,那这个地方的心肌就不光是缺血的问题了,是一点核素的摄取都没有了。”叶飞说。
据介绍,2020年,根据国家长三角发展的框架,成立了长三角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科联盟,初始单位一共68家,涵盖了浙江、江苏、安徽、上海68家三甲医院、医学院,还有影像设备公司。主要是把长三角区域内核医学优秀的、有特色的临床科研技术,转化成可复制的、有效的手段,赋能到长三角区域内的核医学的专业,做到同质化一体化的发展。
期间开展了很多活动,包括核医学报告书写规范,心脏核医学等新技术的应用、核医学的热点诊疗一体化等,都在长三角区域内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对很多的核医学医师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经过几年发展,目前联盟单位已经从成立之初的68家发展到93家。
名院名科——核医学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南京临床核医学中心)是技术与特色突出,体内外核医学均衡发展的临床医学中心。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是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医科大学"特种医学"一级学科共建单位。
作为南京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室是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体外诊断实验室示范基地",中国抗癌协会江苏省肿瘤标志委员会、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委及秘书单位。
科室长期从事体内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化学发光、放射性免疫等体外检测工作。拥有PET/MRI、SPECT/CT、PET/CT、microPET/CT、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甲状腺功能测定仪、68Ge-68Ga发生器等设备。常规开展各脏器分子显像项目40余项,核素治疗项目10余项。每年完成SPECT/CT检查5000余人次,PET/CT检查3000余人次。
目前承担周边及华东地区400多家合作单位的检查检测任务,提供报告远程查询、专家授课与临床咨询服务。科室牵头成立南京市远程临检中心,旨在通过南京市检验平台为更多医院及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精心、准确、快捷的服务。
南京市第一医院宣传处
素材 | 核医学科 编排 | 刘春兴 校对 | 章琛 审核 | 孙忠河 王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