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不退,走路不稳,因为一只小鹦鹉,女士住进了ICU
近日,51岁的孙女士因高热、重症肺炎难以消退被送至我院进行抢救,这么危险的经历和她养了这只小鸟有关...
孙女士身体一直很好,2月中旬突然出现畏寒寒战,伴四肢乏力,走路不稳,测体温为39.9℃,且有言语混乱。家属将她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效果不佳,仍有高热、言语错乱,家属焦急万分,将她送到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
入院后,医生予布洛芬退热、抗感染治疗后,孙女士体温下降,但数小时后体温再次上升。孙女士被转入呼吸内科重症病房进行治疗。入室时,患者表情淡漠,呼吸频快,血气分析示I型呼吸衰竭,氧合指数仅200mmHg。胸部CT可见右肺多肺叶浸润,诊断为重症肺炎。
到底元凶是谁?管床住院医师于芬芳第一时间询问病史,原来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家里的小孩在集市上通过套圈套来一只白色虎皮鹦鹉,活泼的小鸟一下成了全家的宠物,孙阿姨就成了饲养员。谁知道半月后,孙阿姨住院了。
呼吸内科副主任谭焰、副主任医师陈玉宝结合患者的病史、影像学,初步判断患者感染了不典型病原体,尤其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可能性极大。
医生给予孙女士多西环素抗感染,住院医师张静、主治医师常立功在第一时间给患者做了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做NGS,患者入院第二天热峰就从40℃降到38.8℃,表情淡漠、言语错乱均纠正,患者重新恢复了笑容,同时NGS结果显示“鹦鹉热衣原体”,患者及家属都向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据悉,我院呼吸内科已成功抢救重症鹦鹉热衣原体10余例。谭焰表示,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动物传染性疾病,人类致病主要通过吸入被鹦鹉热衣原体污染的气溶胶,亦或接触感染鸟类的羽毛、组织或排泄物,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需引起大家警惕。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临床表现常见为高热、寒战、剧烈头痛、肌痛、干咳、呼吸困难和胃肠道反应,易有肺外器官的受累。频繁密切接触鸟与禽类的人群,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高危人群。
如何预防鹦鹉热
1、平时要尽量做到不接触活鸟和活禽,注意保持饲养鸟禽的环境卫生,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
2、接触鸟与禽类的人群平时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3、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
4、接触鸟禽后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把饲养接触鸟禽的情况告知医生,以便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名院名科——呼吸内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优秀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生学位培养点。科室开放床位119张,设有3个病区(含河西院区1个病区)、一个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诊疗中心(含呼吸内镜诊疗中心、呼吸睡眠监测中心、肺功能室、血气分析室、呼吸病研究室)。年均收治病人4500余例。科室配备超声内镜、多种型号硬质气管镜,氩气、冷冻、激光等设备,常规开展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经支气管超声导向鞘引导的经支气管肺活检术,冷冻肺活检、全肺灌洗等技术,可以熟练开展良/恶性疾病的各种腔内治疗,以及球囊扩张、金属/硅酮支架置入/取出等操作。
本期专家简介
谭焰
呼吸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疾病学分会呼衰、重症监护学组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南京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专科分会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呼吸系疾病专科分会肺部感染与危重症学组副组长。擅长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危重症和肺部疑难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呼吸支持、呼吸内镜与介入、肺功能等技术。
陈玉宝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栓塞、呼吸道肿瘤、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等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气管镜、肺穿刺等呼吸介入诊疗。
南京市第一医院宣传处
素材 | 呼吸内科
编排 | 刘春兴
校对 | 章琛
审核 | 孙忠河 谷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