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兵教授:《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筛查早诊篇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1-3]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推动落实并达成《“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脏肿瘤中心主任、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专家组成员郭亚兵教授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中与我们一同分享《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筛查早诊篇,内容分别从肝癌防治目标、肝癌筛查、肝癌早期诊断三方面进行阐述。肝胆相照平台对精华内容进行提炼整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肝癌防治目标
至2030年,我国肝癌预防目标为消除肝炎、肝癌5年生存率提高15%,具体表现为新发病率下降90%,相关死亡率下降65%。现阶段我国肝癌5年生存率为14%,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日本肝癌5年生存率为50.4%,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两者具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筛查力度。为缩小差距,实现5年生存率翻一番的目标,我国专家已进行多次指南更新。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慢性病医防融合、防治结合;202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提出“肝癌二/三级预防共识”;2021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提出“肝炎社区防治共识”;2022年我国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这些指南或共识为我国肝癌防治实施打下了良好理论基础。
二、肝癌筛查:高危人群模型
我国肝癌发生发展路径,即(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过程,肝癌高危人群较为明确,故具体肝癌筛查模式可采取对高危人群进行分层监测管理。
1、肝癌早筛策略:金字塔式分层筛查 2021年6月,《中华肝脏病杂志》正式发布《中国肝癌早筛策略专家共识》。该共识提出金字塔式筛查模式,主要是采用分层富集、精准筛查的策略,通过初筛识别中高危人群,精筛来进一步筛查、识别极高危人群,通过早诊进行密切随访,及早诊治。 该模式是通过肝癌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筛查。在此模型中共有4个具体模型,THRI模型主要评估肝硬化背景下肝癌发生风险;REACH-B模型主要评估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生风险;PAGE-B模型主要评估抗病毒治疗后HBV感染者肝癌发生风险;aMAP模型适用于各病种、各种族的慢性肝病肝癌风险预测。
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推荐选用aMAP等评分系统作为社区人群肝癌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初筛),提高国人肝癌知晓率、早诊率,最终降低肝癌病死率。风险评估模型aMAP评分根据年龄、性别、白蛋白、总胆红素、血小板五个指标综合计算评分(范围0-100分),根据评分可以便捷地将肝病人群分为肝癌低风险(0~50分)、中风险(50~60分)和高风险(60~100分)组,各组肝癌的5年发生率分别为0%-1%、2%-6%和9%-20%,有助于确定肝癌的高风险人群;其次通过建立小程序,可使肝病患者及社区居民自测风险。aMAP评分发现高风险人群约占慢性肝病人群18%,相当占社区人群1%,对肝癌高风险人群,应尽可能做到应筛尽筛、应治早治。 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民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基于aMAP评分区分HCC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人群分别占52.6%、29.0%和18.4%。随后对高危人群进行随访诊疗和筛查 [4] ,在PreCar队列(肝病医院的队列)进行筛查发现,早期肝癌的发现率可达到70%,而在自然人群中不做筛查,至发现时大多已进展到中晚期,说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可有效检出极早期肝癌。 乙肝人群20%分布在医院,80%分布在社区,所以对社区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社区筛查未做好,要完成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几乎不可能。社区筛查分为3个步骤:筛查、诊疗与随访。
➤慢性肝病现场筛查:指血HBsAg快检+FS(肝硬化LSM、脂防肝CAP);
➤医院诊疗:慢性肝病诊断:血常规及血生化+B超(或增强CT/MRI);乙肝抗病毒治疗,脂防肝治疗,肝癌(转诊专科)治疗;
➤分层监测随访:慢性肝病患者aMAP评估分层,对高危人群进行肝癌监测随访。肝炎随访:肝(肾)功+病毒学监测每6-12个月1次;肝癌监测:B超+AFP每6个月1次;增强MRI或CT(肝癌极高危人群)每12个月1次。在东莞市已将肝炎诊疗医保下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旦慢性肝炎作为慢病纳入社区管理,三甲医院的肝病门诊将大量减少。
2、慢性肝病筛查与肝癌监测 江西于都县对10001名18-65岁居民进行筛查发现,脂肪肝占28.2%,HBsAg阳性者13.9%,中度以上肝纤维化者7.7%。1390例初筛异常者,到县人民医院进一步诊疗的依从率为75.5%,174(16.5%)人进行随访管理,可见随访率较低,随访管理最为困难也最关键。为完成5年生存率翻一番的目标,应加强高危人群强随访管理。
三、肝癌早期诊断
HCC演变过程会出现形态学变化、血管增生、代谢变化、结构变化、分子表达、细胞功能损害等一系列改变 [5-7] ,临床可通过下列方法,发现这些变化,对肝硬化结节与早癌进行鉴别。
1、影像学技术
磁共振技术为肝癌筛查打下了很好的早诊基础,如有条件肝硬化患者不首选CT,而是采用磁共振普美显增强造影。一项研究纳入5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接受了普美显增强MRI和三相动态多层螺旋CT检查,评估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普美显增强MRI动态期与肝胆期相结合,具有更清晰的肝脏成像,对小于1.5cm的病灶敏感性和精确度显著提高。
2、血液学技术
临床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医院常规做的是甲胎蛋白(AFP),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也在做,这些指标的检测大大提升了早癌的诊断率。AFP对早癌的灵敏度为30%-40%,在AFP阴性的患者当中,通过三个标志物的联合算法以及性别、年龄计算出GALAD模型,可以帮助识别早期肝癌患者。
3、液体活检技术 miRNA:千例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筛选并验证了血浆7个miRNA标志物,结果显示其诊断所有肝癌灵敏度提升30%,对AFP阴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7%和84.5% [8] 。
cfDNA全基因组测序:可以作为肝癌早期预警,但应用在诊疗方面仍有一定距离 [9] 。
甲基化/5-羟甲基化:具有一定的肝癌筛查潜力,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
外泌体和基因突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定位应用价值和应用场景,同时降低成本。
目前不适用于筛查,早诊也只应用在极高危病人,在影像学无法判断清楚的情况下进行。 总之,肝癌的筛查早诊实施起来尚有难度,肝癌的防治目标艰巨,医院管理肝病患者尚有漏洞,社区筛查管理仍待摸索完善。肝癌筛查模型和早期诊断仍具有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去探索实践,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
[1]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 2019, 394(10204): 1145-58. [2]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2): 115-32. [3] 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cancers/11-Liver-fact-sheet.pdf [4] 李秀华,郝新,邓永红等,应用aMAP评分评估基层医院慢性肝病人群的肝癌发生风险,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4,332-337. [5]Bartolozzi C et al.Eur Rodiol 2007:17:2519-2530 . [6]Bartolozzi C 2010 ECR. [7]B-2011 ESGAR. [8]J Clin. Oncol. 2011;29:4781-8. [9]Kedler Let ol Brit J Camoet 2020.
简介
郭亚兵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脏肿瘤中心病区主任,教授
●南方医院肝脏肿瘤多学科专家组(MDT)负责人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癌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和(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事肝脏病学和传染病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
●作为PI主持或参与国际多中心肝癌临床试验研究60余项
●2003年带队支援北京“小汤山”,2020年广东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整理/肝癌在线 审校/郭亚兵教授
END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