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变肝脏“保外就医”?体外切除肿瘤再装回去!
3月10日,住在台州医院东院区肝胆胰外科病房的大利爷爷(化名)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家人的陪伴下终于踏出了台州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术后恢复不错的他,心情犹如当天的天气,阳光灿烂。
▲大利爷爷与医护人员合影
今年2月初,70岁的大利爷爷因为长期腹痛到台州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进展期肝门胆管癌。这颗盘桓在他体内的肿瘤,从肝内生发,像一根粗壮的藤蔓,紧紧缠绕在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上,“难舍难分”……如何将它剥离干净,又不伤害到体内的血管?成为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主要的难点在于肿瘤生长的位置,它把几根重要血管粘牢了、堵死了,如果要做手术,就必须先把血管切断,切掉肿瘤后重新再接回去。”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张法标说,因为家属手术的意愿很强烈,团队便联系放射科、血管外科、肿瘤内科、麻醉科等科室经过多次MDT讨论,最终决定大利爷爷进行体外肝切除手术。
▲三维重建的肿瘤图像,咖啡色部分为肿瘤
“简单来说,这个手术就是把肝脏从患者体内取出,在体外彻底切除病变部分后再将其放回去,继续‘工作’……这是一个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手术,在台州地区还是首次开展。”张法标介绍道,院部领导也很支持科室挑战新技术,之前就已经派送一些医疗、麻醉、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相关技术,手术所需器械和耗材也迅速到位。
难度大,风险高,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肝胆外科团队进行了周密而详细的准备。对大利爷爷的肝功能进行详细评估,在三维重建的肿瘤图像上进行多次手术推演……
▲手术中
2月24日,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大利爷爷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室及麻醉科团队有条不紊地进行术前准备。术中,在浙二专家团队的协助指导下,手术团队分成两组。一组医生先将肝脏取出,另一组医生迅速将血管临时转接到下腔静脉处,保障血流通畅,可以有效避免肠道淤血。取出的肝脏经过低温灌洗,低温可使其保持较慢的代谢,从而更好保护肝功能,再由医生巧妙地切除肿瘤并重新修整肝脏的血管及胆管。最后,将修整好的肝脏组织放回患者腹腔,重建肝脏的动脉、静脉和胆管,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持续了近12个小时,患者的肝脏切除了近1/2,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功能的肝组织。”张法标表示。
▲张法标为老人查体
术后,大利爷爷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一天后,便拔掉气管插管,转回肝胆胰外科普通病房。在快速康复理念的支持及医护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大利爷爷迅速恢复。术后第5天便能下床走路,术后两周,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台州医院团队各成员默契配合的结果。”张法标表示,肝胆胰外科团队将继续探索,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生命的新希望。
供稿 | 小南
图片 | 沈霄、小南
编辑 | 小南
责编 | 李沂航
审核 |吴践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