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一道“光”,解决难治性气道肿瘤
很多人都有种共同的诉求,住院时希望病房能够通透明亮,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却来了一位极其特殊的患者,她需要一间“暗房”,越黑越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一位准备接受光动力治疗的难治性气管肿瘤患者,由于光敏剂作用,需要治疗期间避免一切强光,甚至手机屏幕的光亮,都需要一架墨镜来阻隔。
内蒙患者千里赴穗求医,选择用“光”治疗
三年前,张女士(化名)确诊长段气管癌,接受了长段气管切除重建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手术之后的张女士仿佛获得了“新生”,呼吸回归顺畅,她坚持定期随访复查,生活重新走上正轨。
然而,今年春节之后,一次高烧感冒之后让她感觉到异常,一直咳嗽、咳痰、憋气,她通过微信沟通将症状告知李树本教授,预约好床位后飞抵广州。
经过气管镜活检,发现又是肿瘤在“作祟”,新长出的肿瘤堵塞了她部分气道,“患者是气管恶性肿瘤患者,曾行气管部分切除重建术,气管已切除过一次,留下来的气管可切除长度不多,二次切除重建张力大,并发症风险高,二次手术机会不大。”
李树本教授看过她的检查结果后,邀请呼吸内科李时悦教授带领的呼吸内镜团队专家一同会诊讨论,患者所患的气管恶性肿瘤,对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均不敏感,而且考虑到传统的放疗有穿透性放射损伤,气管肿瘤患者放疗后,位于气管后面的食管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食管炎,考虑为其进行呼吸道柔性机器人辅助下光动力治疗,无需开刀手术就可以将肿瘤去除。
光动力治疗是通过一定波长的可见光对附着光敏剂的肿瘤进行照射,从而使光敏剂在其上发生反应,产生单态氧和自由基,从而使肿瘤细胞破坏、凋亡的治疗方法。正是这束光给了张阿姨生命的希望。
“我们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对患者的气道进行扫描,利用光波获取癌变区域的断层影像判别黏膜侵犯情况。根据扫描结果,认为光动力治疗非常适合这位患者的情况。”李时悦教授团队的钟长镐医生表示,气管属于一种密闭空间,可以利用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将需要照射的光束精准引导至病灶区域,从而实现精准“打靶”将已经接受药物作用的肿瘤“打掉”。
张女士得知这次不需要开刀手术就能将肿瘤去除,非常开心,但前期需要一个准备阶段。
“患者在打光敏药物期间,是需要全程避光的,包括太阳照射、强烈的灯光、甚至手机屏幕光,都需要尽可能避开。”为此,李树本教授专程为她安排了一间“特殊病房”, “光敏药物对某些波长的光非常敏感,在光照条件下,患者会出现光敏放映,比如皮肤过敏、红肿、瘙痒,我们对她进行了特殊 ‘保护’。”
护士们用黑布将窗户全部封住,防止外界自然光照射病房,并为她准备了墨镜、围巾等,尽可能让她暂时处于“密室”之中,一日三餐全部给她送到病房里。
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助力让肿瘤“见光死”
一周之后,到了最为关键的阶段,张女士包裹严密后被送入呼吸内镜中心,一根橙红色的晶莹光柱十分引人注目,设定好波段和波长将光纤导入,利用光动力设备产生类似“激光”一样的“照射能量”,由李时悦教授、钟长镐主任操作呼吸内镜机器人,将其送进张阿姨的气道,通过机器人自动导航和稳定功能,轻松到达病灶“靶区”。
“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手术精度和稳定程度,更加灵活,非常适合气管这种比较狭窄部位的操作。”李时悦教授表示,光动力治疗其实开展至今已有20多年,但仍存在长时间操作微颤抖致光照野不稳定、欠精准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的出现则消除了微颤抖这一“瓶颈”问题,还可以较好地保护医生和患者做好放射性强光暴露的防护等,此外,术前可完全运用机器人系统精准匹配,模拟治疗路径、术野等,让治疗策略更客观、更科学。
整个治疗过程仅需6分钟就结束了,让张女士气管中的肿瘤细胞“见光死”。手术几乎零出血,术后患者就可以即刻下地活动,介入手术后一周,治疗团队再次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观察患者气道横断面,治疗效果良好,她顺利康复出院。
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肿瘤治疗手段相比,光动力治疗常用于密闭腔系肿瘤的治疗,创伤小、毒性低微、适用性好,而且可以重复治疗,主要攻击目标是光照区的病变组织,对病灶周边的正常组织损伤轻微,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靶向治疗”,可以联合手术治疗,消灭隐形肿瘤病灶,从而提高疗效。
据介绍,此次呼吸内镜机器人系统联合光动力治疗气管肿瘤在国内尚属首次开展,在光动力治疗领域,首次运用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做治疗前后评估,更科学、更精准。“对于部分气管癌或者中晚期肺癌患者,不能耐受化疗或者放疗,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不敏感的患者,选择光动力治疗耐受性好且无全身副作用。”何建行教授表示,此次结合OCT,创新机器人内镜光动力治疗,也是对于完善难治性气道肿瘤及中晚期肺癌诊治的全链条体系的大胆探索和实践。
专家介绍
何建行
胸外科、器官移植科、
肿瘤科学科带头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博后合作导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Member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中国十大口碑医师,美国及英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 FRCS),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J Thorac Dis执行主编,Ann Tranl Med主编。中国微创伤胸外科的奠基人和指南制定者之一,于2009年实现了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2011年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并实现了无管胸外科手术,革命性地将部分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
聚焦肺癌手术相关的临床、基础与转化研究,主刀包括心肺联合移植、肺移植、肺癌微创手术等各种胸外科手术超过10000 例。推动和主持多项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及科研攻关任务,促进疫情国际合作。
专业方向:全球首创无管自主呼吸的气道手术,针镜手术,异位心肺联合移植等移植新技术,亚洲首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术,国内首例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等;创新及发展了胸外科 “无管”微创技术系统,提升了肺癌无创早诊技术,制定了个体化术后治疗新策略。
李时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呼吸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常委及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支气管病和介入肺脏病学协会(WABIP)前任理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副总编辑、《Respiration》编委,德国海德堡大学胸科医院客座教授,“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奖获得者。
专业方向:呼吸介入、肺癌、弥漫性肺疾病等。
李树本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Research Fellow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等
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
2020年2月, 于《ThoracSurgClin》发表国际首个 Tubeless气管各段重建全覆盖的综合报道;2020年4月,参与完成全球首例Tubeless 机器人胸段气管重建术、隆突重建术及次级隆突重建术。
专业方向:在气管外科、微创胸外科、单孔胸腔镜诊治肺癌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编辑:禾安
责编:阿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