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不进医保的康方双抗又有新进展,国内一众在研项目如何求生?

2023-03-26 11:52   新康界

在热度背后,国内大量的早期在研项目如何摆脱扎堆顺利推进,处于临床晚期、接近上市的项目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商业化问题,是企业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件:3月14日,康方生物宣布PD-1/CTLA-4双抗新药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开坦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C/GEJC)的关键性III期注册临床研究已完成受试者入组。

01、2022年双抗全球上市数量井喷国内已获批2款进口1款国产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sAb,简称双抗)是一种人造蛋白,可以同时与两种不同类型的抗原或同一抗原上的两种不同表位结合。作用机制上,BsAb可用于募集和激活免疫细胞,通过细胞桥联作用、受体桥联作用、因子桥联作用等机制来干扰受体信号传导和灭活信号配体,并迫使蛋白质复合物结合。

BsAb从1960年概念首次提出到2009年全球第一款药物上市,度过了约五十年。截止2022年底,共有8款双抗药物在全球范围内上市,其中4款都集中在2022年获批,包括国产首个双抗药物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8款药物中,最早上市的卡妥索单抗因销量不佳等原因退出市场,安进的贝林妥欧单抗、罗氏的艾美赛珠单抗和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这3款已经在中国获批,其它4款也已处于国内III期临床研究中。

表1:全球已上市双抗药物

24971678835728979

来源:FIC Intelligence数据库,中康产业研究院(数据截止2022年底)

02、两款双抗两款路线康方探索高价药商业化模式

在众多已上市药物中,国内企业康方生物的双抗实力不容忽视,两款核心双抗产品走了两条不同的商业化路线。

卡度尼利单抗(AK104)走国内路线,2022年6月凭借单药治疗二/三线宫颈癌这一适应症在国内成功获批上市,如今GC/GEJC新适应症研究也已经顺利进展到III期入组阶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未选择让AK104进入医保,而是在综合考虑了医保谈判价量关系的实现难度后,走赠药路线进行商业化推广。此举是高价创新药在国内商业化时,不走医保支付方式的探索尝试,某种程度上也应当引起监管层对医保谈判政策优化的反思。

另一款靶向PD-1/VEGF的在研双抗药物依沃西单抗(AK112)走的是国外路线,即出海(Lisence-out)。这款药物在2022年12月以总交易额50亿美元的出海价格为市场所熟知,目前AK112已经进入III期临床研究,在同靶点组合中为全球进展最快的药物。2023年3月7日,康方生物宣布已收到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第二期2亿美元现金首付款,至此,该项目的5亿美元首付款已全部到账,商业化前景乐观。

图1:康方生物在研管线图

82641678835729060

来源:公司官网

03、国内双抗研究大部分尚处早期CDE指导原则或改变在研格局

当前,国内有超过40家企业涉足双抗研究,在研情况呈现出临床阶段集中、治疗领域集中和靶点组合集中的特点。截止2022年底,国内双抗在研药物共145个,早期研究占比高达84.1%,其中46.9%处于临床I期,37.2%处于申请临床阶段;处于临床II期和临床III期的双抗药物分别有11个和9个,占比仅为7.6%和6.2%。从治疗领域看,目前国内双抗治疗领域的分布高度集中在肿瘤领域(占91.2%),其他如眼部疾病、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合计占比仅8.8%。从靶点组合分析,在前十的靶点组合中,主要是CD3、PD-L1以及PD-1与其他靶点组合,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CD3/CD20、PD-L1/TGFβ和PD-L1/CD137。

2022年11月14日,CDE发布《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指导企业更加科学地进行双特异性抗体临床研发。这是国家监管部门首次针对双抗药物开发提出的技术指引文件,一方面印证了双抗技术已成为国内抗肿瘤新药的一大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也给早期研究数量众多、适应症领域扎堆的在研现状敲响了警钟,防止出现低效内卷。这无形中给众多仍处于早期在研阶段的项目施加了压力,未来双抗赛道的竞争格局值得期待。

图2:中国双抗药物研发阶段分布

37861678835729277

图3:中国双抗药物治疗领域分布

4201678835729355

图4:中国双抗药物TOP10热门靶点组合研究阶段

23871678835729454

图2、图3、图4数据来源:FIC Intelligence数据库,中康产业研究院(数据截止2022年底)

04、结语

一年内全球4款获批上市、国产双抗依沃西单抗50亿美元惊人出海价……双抗药物在国内创新药低迷期的种种靓丽表现,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双抗技术也成为2022年大热的技术类型之一。在热度背后,国内大量的早期在研项目如何摆脱扎堆顺利推进,处于临床晚期、接近上市的项目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商业化问题,是企业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

1.“新康界”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 2.“新康界”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新康界”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及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新康界”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4.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双特异性,医保,药物,靶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