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五项 和 凝血七项 的临床意义

2023
03/15

+
分享
评论
医世象
A-
A+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贫血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值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一般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诊断为贫血。Hb在90g/L~120g/L属于轻度贫血,60g/L~90g/L属于中度贫血,30g/L~60g/L属于重度贫血,当血低于30g/L时为极重度贫血。不同程度的贫血,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差异。

血清学指标贫血五项被广泛应用于贫血诊断,包括铁蛋白(SF)、叶酸(FA)、维生素B12(VB12)、内因子抗体(IFA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1. 铁蛋白  

铁蛋白由球形蛋白质外壳和铁核心三价铁离子(Fe3+)两部分构成,主要在肝脏合成,主要作用是对铁进行储存和调节。铁蛋白不受近期铁摄入影响,能够准确反映铁储存量,是判定体内铁缺乏及铁负荷过载的有效指标,预防贫血十分重要。

参考区间:男性:23.9-336.2 ng/mL;

女性:11.0-306.8 ng/mL

增加

  1. 体内贮存铁增加:如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载等;

  2. 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急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中,去铁铁蛋白的合成增加可增加铁蛋白水平;肿瘤细胞浸润、坏死释放大量铁蛋白也会增加铁蛋白水平;

  3. 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4. 肝坏死、慢性肝病等,一方面肝细胞坏死增加铁蛋白的释放,另一方面肝功能减退进一步导致铁蛋白的清除减少。

降低

  1. 特殊生理状态需求增加,如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等;

  2. 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特异性。血清铁蛋白水平 <14 μg/L 时提示铁贮备耗竭,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3. 失血性贫血:如月经大出血或肠道出血等;

  4. 神经系统疾病:铁能参与调节多种铁依赖的神经代谢,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认知和行为发育改变,如儿童多动症、老年人不安腿综合征等;

  5. 长期腹泻:长期腹泻可导致铁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铁摄入减少。

2. 叶酸  

叶酸是维生素B 族成员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又称维生素B9。叶酸是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正常细胞生长以及DNA合成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维生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膳食中获取,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果蔬及坚果等,可贮存在肝脏,主要在小肠吸收。叶酸缺乏及代谢障碍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如出生缺陷、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

参考区间:>6.8 nmol/L

增加

  1. 促进正常组织细胞恶性转化,使癌变发病风险增加,如肺癌、肠癌等;

  2. 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

  3. 影响锌的吸收;

  4. 干扰抗惊厥药物的作用,诱发惊厥病人发作;

  5. 引起孕妇叶酸过敏症。

减少

  1. 叶酸的缺乏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增加神经退行性病变、慢性肾病及糖尿病等的风险;

  2. 孕早期叶酸缺乏:会引起胎儿脑和神经管畸形、唇裂、腭裂的发生风险升高;

  3.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细胞减少症;

  4. 导致消化道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5. 3. 维生素B12(VB12)  

维生素B12属于B族水溶性维生素,又称钴胺素,需要转化为甲钴胺和辅酶B12后才具有活性,缺乏时可导致DNA合成障碍而影响红细胞的成熟,还可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主要在回肠内被吸收,储存在肝脏。

参考区间:133–675 pmol/L

增加

增加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能与白细胞大量破坏释放VB12有关;另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浆VB12也增加。

减少

  1. 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胃粘膜“内因子”蛋白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以及恶性肿瘤所致的继发贫血。

  2. 可见于其它如胃、肠切除术后、肠炎、长期吃素者、某些药物影响如对氨水扬酸钠、新霉素等均影响B12吸收、摄取。

4. 内因子抗体(IFAB)    

内因子(IF)是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内因子抗体(IFAb)是针对内因子的一种自身抗体,有两种亚型。

参考区间:

阴性:0.93-1.19AU/mL;

可疑:1.20-1.52AU/mL;

阳性:≥1.53AU/mL

阳性

阳性是诊断恶性贫血的特异性分子标志,IFAb 浓度相对增高见于恶性贫血,贫血程度与IFAb浓度相关。另外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Hashimoto甲状腺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Graves病、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甲状旁腺机能衰退等。

5.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脏所产生的糖蛋白,它是调节哺乳动物红细胞产生(红细胞生成)的首要因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肾性贫血。

参考区间:2.59-18.50 mIU/mL

增加

  1.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细胞贫血等贫血性疾病。

  2. 组织缺氧,如海拔高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紫绀性心脏疾病、睡眠窒息症、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病、吸烟或局部肾缺氧;

  3. 肾癌、肝癌等肿瘤。

降低

  1. 可见于肾衰竭、晚期肾疾病、慢性感染或代谢紊乱导致的贫血

  2. 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AIDS、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症及营养不良性贫血症。

凝血七项分别为: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    

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   >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参考值:20-40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延长:>10秒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3)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   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缩短: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2)血小板增多症  

3)高凝状态:   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4)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5)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3. 凝血酶时间(TT)        

参考值:11-14秒。  

临床应用:   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  

1)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2)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3)纤维蛋白原减少  

4)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5)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6)尿毒症  

缩短:  

1)高纤维蛋白血症  

2)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4. 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增加:  

1)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2)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3)糖尿病酸中毒。  

4)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5)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6)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减少:  

1)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2)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3)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4)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5)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6)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正常参考值:0-5mg/L(0-5ug/ml)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这种多种复合物总和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它是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6. D-二聚体(D-Dimer)    

正常参考值(日本Sysmex系列血凝仪):0-0.55mg/L FEU(60岁以下人群)。  

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一般每增长十岁,D-二聚体增加0.1mg/L。D-二聚体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目前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不同。报告方式有FEU(纤维蛋白原当量)和DDU(D-Dimer), 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倍。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具体临床应用如下:  

1)排除肺栓塞(PE)  

诊断PE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但其具有侵袭性。199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D-二聚体检测作为急诊室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为100%,当D-二聚体检测值<0.55mg/L时,可排除PE。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若D-二聚体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DVT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筛选试验显得尤为重要。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选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DVT的病人如果D-二聚体含量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静脉造影对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4)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目前,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疗效的观察,头颅CT是最重要的手段,但多数患者发病24h内CT变化不显示密度变化。发病后2~3周,脑梗死区处于吸收期,由于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侵润,病灶与脑组织密度相等,从而导致CT上见不到病灶。反复CT检查,加重患者负担,延误时间。近年报道D-二聚体检测可填补这一缺憾。在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较急性期上升者,预后不良。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后1h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剧升高至峰值,维持6h,24h后基本恢复至溶栓前水平,48h后明显下降,基本恢复正常,与溶栓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随着血栓溶解,D-二聚体含量急剧上升,当血栓完全溶解,血管再通后,D-二聚体含量迅速下降。如果持续较高水平不降,提示血栓未完全溶解或有继发性血栓形成。  

5)溶栓的监测及评估  

血栓发生后,及时给预溶栓治疗,使血流复通,阻止病情恶化,及早解除病人痛苦,更快缓解症状而痊愈,但溶栓是一种很危险很急切的治疗方法,而给药的浓度又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病人的安危。因此药物的用法、用量是至关重要的。D-二聚体作为血凝块被降解的特异性物质,它随着血栓被溶解,其血浆含量会不断增加。D-二聚体的升高,可特异的指示体内有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因此,在溶栓的过程中,D-二聚体含量先升高,而后又降低,说明溶栓已达疗效;若升高后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则提示用药量不足。所以,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溶栓疗效的观察,指导用药的浓度。  

7. 抗凝血酶Ⅲ(AT-Ⅲ)  

正常参考值(活性):80%-120%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  

(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  

(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2)获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  

(3)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DIC高凝期、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埂塞、妊高症等。  

(4)ATⅢ水平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因此,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监测、病态分析、预后判定以及肝素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凝血七项,纤维蛋白,贫血,血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