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邵晓宇1,2 梅欢2 杨进国1,2
锦州医科大学国药东风总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麻醉科,十堰 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麻醉科,十堰 442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3(02):160-164.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20119-00733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拟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首次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妊娠的产妇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 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② 择期剖宫产;③ 拟定麻醉方式为蛛网膜下腔麻醉。排除标准:① BMI≥40 kg/m2;② 试验药物禁忌、过敏;③ 幻觉史;④ 药物滥用史;⑤ 精神疾病史;⑥ 妊高征、甲状腺功能亢进;⑦ 椎管内麻醉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脊髓或椎管内疾病、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及穿刺位置感染、凝血功能异常、麻醉医师认为不适宜做蛛网膜下腔麻醉);⑧ 失访或拒绝随访人员。剔除标准:① 麻醉效果不确切;② 精神高度紧张;③ 胎儿娩出前产妇发生寒战;④ 术中输血。
两组产妇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0.75%罗哌卡因2 ml),术后患者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PCIA时对照组采用布托啡诺8 mg+生理盐水混匀稀释至100 ml,试验组采用艾司氯胺酮100 mg+布托啡诺8 mg+生理盐水混匀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产妇基线资料,术毕即刻(T0)、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的Ramsay镇静评分和VAS疼痛评分,T0~T1、T1~T2、T2~T3、T3~T4、T4~T5这5个时段PCIA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产妇产后1周及产后6周时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产妇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产妇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比较
试验组T1~T5时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T1~T5时VAS疼痛评分均高于T0。两组产妇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各时段PCIA按压次数比较
T0~T1、T1~T2、T2~T3、T3~T4这4个时段内试验组PCI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T4~T5时段两组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产妇产后1周及产后6周产后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产后1周试验组产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本研究中产妇术后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以明显缓解术后疼痛,减少PCIA按压次数,即艾司氯胺酮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可产生良好镇痛效应。T4~T5时段两组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产妇后期疼痛缓解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剖宫产术后PCIA(小剂量氯胺酮)能明显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早期(产后1周)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产后抑郁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对产后6周的抑郁无预防效果,提示可能与艾司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或产妇后期抑郁状态有改善有关。
抑郁的评估一般使用EPDS,此量表由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评判,但EPDS受主观意见影响较大,可能会使评分稍不准确。所以本研究引入HAMD及EPDS两种量表对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的评估,以期早期发现产妇的抑郁状况,综合、全面地评估产妇的抑郁状况。本研究中试验组头晕、头痛、幻觉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艾司氯胺酮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不仅镇痛效应显著,还可降低早期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