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里,刘胜教授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采编团队里的同学们多是临床方向,这次有机会近距离深度采访刘教授十分荣幸,他分享的许多科研心得、人生经验等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编者按
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事业取得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涌现了一批“善良 求真 创新”的先进典型,荣获中山眼科中心一年一度的“年度人物”称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榜样引领”,在中心党办统筹下,拟推出“ZOC年度人物”栏目。今天,让我们走近2022年度人物刘胜教授,去了解他的故事。
时代喧嚣,他埋下头,默默耕耘视觉神经领域研究;
宝剑锋出,梅花香来,他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享誉内外。
他是静水深流,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与千帆竞发,奋楫,争先创新终得胜。他就是默默勤耕、踔厉奋发的ZOC科研赶路人,
ZOC 2022年度人物——刘胜。
中山眼科中心2022年度总结表彰会年度人物颁奖词
人物简介
刘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视网膜神经电生理和视觉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2016年加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至今,发展和改进了多项前沿的神经科学技术,致力于视网膜多模态图谱和视觉神经环路研究。目前主持国自然重点国际合作和国自然面上项目,以最后通讯在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IOVS 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
“吾心归处,是祖国,是科研”
视觉是个体感知外部世界最主要的途径。视觉信号通过视网膜接收后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视觉意识。视觉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理解视觉信息加工处理的关键,也是眼科疾病,如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和斜弱视的重要的基础。
1979年,刘胜出生于安徽六安,小时候他的科学启蒙是爸爸带回家的科学画报。1997年,他考入湖南大学攻读机电专业,可能是出于天生热爱挑战、喜欢探索未知科学的本能驱动,2001年他由工科转到理科,跨专业考入中科院视生物物理研究所学习。“我对神经科学比较感兴趣,感觉它更具挑战性,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捉摸不透,能激发人的挑战欲望。”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中科院研究所大多数人毕业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刘胜也不例外,博士毕业后他先后进入了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视觉和运动感知信息处理的神经基础,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Angelaki教授,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研究感知决策的神经机制。就这样,刘胜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0年,在掌握了足够多的经验和技术后,他觉得是时候回国,要为祖国做些贡献了。
2015年12月,正值首届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珠海论坛举办,刘胜回国来到广州,了解中山大学医学院这里是否可以允许他继续做“神经学相关实验”。机缘巧合下,刘胜从同为留美归国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引进人才欧阳宏教授处得知,中山眼科中心正在大力引进视神经领域的人才,虽然毕业后就在国外工作,但中山眼科中心在国内外的声誉也是早有耳闻,“很早就了解到眼科中心是非常棒的医院,欧阳教授也是非常优秀的教授,她告诉我这里的研究氛围好,科研条件佳,很幸运可以加入中山眼科中心。”。2016年9月,刘胜离开了已然成熟的实验室和团队,毅然回国加入了中山眼科中心,从改造实验室到招募团队成员,一切从头开始。
刘胜教授在实验室
“投身于视觉神经科学的研究,把感兴趣的科研问题解释清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的科研目标。结合国家需求和人民的利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擅长的的领域做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刘胜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科学家精神:心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在2019年第二十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发言
“挑战自我,在视觉神经深水区浮沉”
回国后,刘胜便投身到实验室建设中,开启了默默深耕视觉神经科学研究深水区的日子。神经领域前沿的patch-seq技术,它可以将传统电生理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结合起来。刘胜带领团队首次将该技术应用到视网膜上,实现了对视网膜的多维度观察,首次绘制了多模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多模态图谱,运用该技术还在灵长类视皮层解析了一类新的细胞类型的多模态特性,运用该技术申请到了国自然重点国际合作基金,从此走上了视觉神经科学方向,使视觉神经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领域。
诚然,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挑战。“在单细胞领域里,把一个细胞的电生理做好,形态恢复好,RNA提取出来,是非常难得技术。常常会遇到细胞污染,导致细胞降解,这是我们前期遇到的较大挫折和困难。通过不断分析与思考,我们细致地改善环境,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使用抑制剂等,解决了这个难题。”经过多年的积累,2022年刘胜迎来了科研成果的丰收年,一年就发表了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包括Nature子刊,cell子刊,IOVS等国际顶尖期刊。
基础科研的进步会促进临床疾病治疗的进步。刘胜教授团队运用新技术进行的多模态研究还可以应用在青光眼和视觉损伤研究等,从功能、分子、形态等方面对某一亚群进行解析,找到可以存活的分子,进而发现新的眼科诊疗方法。
科研研究的过程是漫长的,一次次推翻重来,一次次得不到结果,都是常有的事。但刘胜有自己的执着,“能默默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至于科研成果转化,他认为“只要踏踏实实做有价值的科研,把前面的99步走好了,第100步就是水到渠成了。”
在学术论坛上作报告
“言传身教,以勤为径奔赴热爱”
刚来眼科中心时,刘胜孤身一人默默做研究,在随后的两三年里才慢慢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个人的时候,也许说只要自己成功就行;现在带团队了,必须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互相成就,越来越好。”
参加博士后论坛,向青年博士后分享经验
谈到如何指导青年人和学生,刘胜说:“作为导师,要发自内心重视青年人才的能力培养,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接收学生最重要的是看勤奋程度和态度,培养时要心意相互结合”。他欣慰地提到,自己有一位来自桂林医学院的学生,十分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表了几篇nature子刊,目前这位学生在博后期间还拿到了青年面上基金、博士后基金等。
“学而不思则罔”,除了勤奋努力和态度端正,刘胜认为一位优秀的学生还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不是那种会特别严格的一步一步逼着学生往前走的老师,布置任务后,我会让他们自己安排,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我才会帮忙解决”。记得有学生第一次做视网膜实验时,多次试验后都做不出光反应,我就陪着大家一起摸索条件,交流想法,读文献,改善条件,最终成功做出光反应。在这样的氛围下,整个团队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刘胜教授(二排右四)和团队合影
从一个中学时尚不知道读书何为的少年郎,到成为一名目标明确成果累累的科学赤子,刘胜教授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之道:做科研一定要有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勤于思考,定期复盘,发现可以提升之处,勇于创新;选择方向很重要,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获奖感言:
首先很感谢中山眼科中心领导的关心、信任与长期支持,感谢同事的帮助,我们发展了很多年才有了现在的成绩。新技术是回来后摸索得来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很多文章与新技术有关。今后仍要响应国家号召和需求,专注视觉神经科学领域,把擅长的事情做好,全心全意的服务国家需求,服务人民眼健康。
——刘胜
采访手记:
刘胜教授的办公室在眼科中心区庄院区三号楼的17楼走廊门口处,面积不大,陈设简单,十分朴素。刘教授引着采编团队,满足地介绍,这窗外的风景很好,对着的是广州文化底蕴深厚的执信中学的操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大家的印象里,刘胜教授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采编团队里的同学们多是临床方向,这次有机会近距离深度采访刘教授十分荣幸,他分享的许多科研心得、人生经验等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访谈中,我们也越发的感受到了这是怎样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默默深耕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把冷板凳坐热了,把事情做踏实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采编团队:董怡君、伍涵有、王珑翔、何一、涂雪儿、崔金利;指导老师:邰梦云、唐艳丽
来源:党委办公室
编辑初审:唐艳丽
审核:邰梦云
审定:魏春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