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有负责人被抓!检验科真被逼“疯”了!
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本文为体外诊断网原创整理,24小时后先留言申请后方可转载,并需完整标注来源和作者,否则严究!
耗材贵!医院穷!抱着侥幸心理逾越底线,耗材循环利用。另一边,检验科人也是勒紧裤腰带干活,能省则省。更有人调侃:集采没把IVD厂商逼死,倒把检验科逼“疯”了!
358个一次性耗材重复使用!
俩科室负责人被判刑
近日,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普宁复大医院结石科、骨1科负责人分别涉及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用耗材骗取医保基金等犯罪事实被判刑。
其中被告人赵建朋作为普宁复大医院结石科负责人及科室主任医生,在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与其同伙涉及重复使用斑马导线的数量为138条,违规报销医保基金150696元;重复使用套石网篮数据为6个,违规报销医保基金7056元,合计157752元。
被告人周亚东作为普宁复大医院骨1科的负责人兼主治医生。在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骨1科周亚东重复使用射频针的数量为214条,违规报销医保基金124880元。
值得注意的是,普宁复大医院在结算报销骗取医保基金时,重复使用的一次性医疗耗材射频针,每支价格高达1000元,二支为1600元;一条斑马导丝为1560元及一个取石网篮为1680元。
最终一审判决: 一、被告人周亚东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罚金应于本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缴清。 二、被告人赵建朋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罚金应于本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缴清。
重复使用12次!一根冷冻消融针价格近万元
科室医生重复使用一次性耗材被判刑,已经不是首次。
此前,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深圳流花医院医生重复使用一次性手术专用耗材的冷冻消融针,为患者进行手术。在购买数量不足50支的情况下,两名被告人为该医院的患者共212人次使用了冷冻消融针,收取患者费用的冷冻消融针数量为603支,总金额近600万元。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一次性冷冻消融针被重复使用了12次。
对此,深圳市罗湖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何某兵、刘某良犯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十个月、一年零八个月。
从判决书中能看到,重复使用的一次性冷冻消融针一根的价格为9000多人民币,重复使用一次,按一次性器材费用收费,因此重复使用可以从中牟利。
此外,近期龙南市政府也发布消息,2022年6月某市医保局对某医保定点医院检查,发现其外科、妇科手术42个超声高频外科集成系统超声刀头使用了90次,涉及医保基金支出31万元。
“一次性医用耗材重复使用”在医疗界中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医保飞检中最常被查出问题的环节,主要涉及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有超声刀、电刀、消融针、超声耦合剂等。
一次性非植入高值耗材复用?国家卫健委答复!
那么一次性医用耗材到底能否复用呢?
早在2019年,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就提出了部分一次性医用耗材复用的建议,但同年国家卫健委确连续三次发文表示:明确严禁复用一次性医用耗材。
到了2021年,国家卫健委的态度有所转变,在国家卫健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780号建议的答复》中,该建议表示将部分眼科非植入高值手术器械调整出一次性使用器械目录使用。
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国家卫健委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这也正是因为如何保证复用的一次性高值耗材安全有效非易事。
关于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复用问题,最大的争议点是“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目录的调整”,那么现在这个争议点即将消失,但是从国家卫健委回复函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的复用依旧存在诸多瓶颈:
首先是安全问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及独立消毒供应中心现阶段处于技术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复用困难,不仅是保证清洗质量,关键性能的确定风险更大,直接涉及患者安全。
目前国内医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用耗材导致交叉感染,最终酿成医疗事故的案例仍然非常多,也是在于我国医院消毒管理体系不完善仍有很大关系。因此也是一次性非植入性高值医用耗材复用的重要限制原因。
其次是成本效益问题,医疗器械是否可复用的决定权在生产厂家,由于一次性医疗器械与可复用医疗器械相比审批流程简单,上市快,收回成本也较快,可复用的则相反,故生产厂家更倾向于按“一次性使用”设计。
如强生公司的超声刀,一种是现在一次性使用的超声刀,使用后被破坏,无法复用,其价格下降近一半,已上市。另一种是研发新的可复用的,改良现有的结构,可拆卸能清洗,这个产品待FDA批下来,可能要2年的时间。
还有其他的耗材结构问题和企业申报问题。所以,要真正落实一次性高值耗材复用,现实问题依旧不简单。
小编说
近年来,医院大量重复使用耗材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额的利润使这一灰色领域不断蔓延。但,盲目地重复使用,极有可能酿成“大患”!
关于“耗材重复使用是否合理”的事件,案例多到不胜枚举。纵观一下检验科的奇葩省钱方式,采血管封膜用保鲜膜代替、试剂瓶瓶底再上机、反应杯重复用、简单的洗液自己配、校准品、质控品过期了继续用......
“耗材重复使用为何频发?难道真的是利益熏心?”这是一个深刻的灵魂拷问。
一系列案例的接连出现,也让整个IVD行业有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意识。
为此,国家先后出台政策对“耗材重复使用”的情况及时止损。《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强调:“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这也意味着,任何一次性医疗器械无论低值或高值,一旦复用都是违规,都将面临处罚!
医院以及检验科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耗材的重复使用是违法犯罪行为。唯有谨记标准,严守规矩,洞悉行业本质,才能在IVD领域里“活得更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