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打印及疾病治疗应用
2022年11月底,OpenAI的CEO Altman 在推特上宣布:“今天我们推出了ChatGPT,尝试在这里与它交谈。”
短短几个月时间,ChatGPT席卷全球,日前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每日咨询量超2亿多次,彻底引爆了人工智能产业。曾几何时,“3D生物打印”也是这样的光景,人们趋之若鹜,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曾经的“3D生物打印”,通过下面这篇文章了解一下,3D生物打印的材料、技术,以及它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这篇文章题目为《3D生物打印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3D bioprint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therapy for human diseases》,发表于2021年,刊登在Nature旗下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
为了应对新型病原体和传染病、加速药物发现,人们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寻找有效治疗方法。
3D生物打印就是其中之一,它包罗万象、功能多样,不仅能构建高度仿生的传染病体外模型,而且在制备疫苗、药物,以及相关递送系统方面也能发挥特殊优势。
01 3D生物打印材料
在3D生物打印中,材料的研究重点在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如何提高材料适用性、粘度,实现快速交联,如何更好的模拟天然组织结构,为3D结构提供几何支撑。同时,在打印过程中,如何避免细胞受损。
1.生物墨水
生物墨水必须能在各种打印条件下通用,不会造成堵塞,确保3D结构稳定,保证每批产品的外形一致。常用的生物墨水材料有聚己内酯(PCL)、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及其衍生物。这类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好,对细胞影响小,能为体外模型提供良好的物理支撑。
2.水凝胶生物墨水
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可调节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能够提供一种天然的亲细胞微环境。
通常,用于生物墨水的水凝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适度的流动性,能快速固化,成型后有足够的完整性。在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中,溶液中的纤维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如温度、光源或离子浓度)进行物理或化学交联,交联通过共价键发生,交联过程中不产生细胞毒性。
天然来源的水凝胶已广泛用作生物墨水,其中就有:藻酸盐、胶原蛋白、明胶、纤维素、丝素蛋白和脱细胞基质(dECM)。
02 3D生物打印技术
目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各种3D生物打印技术能够创建高仿真的、具备高级功能的3D结构组织。接下来,看看各种不同的生物打印技术和应用场景。
(图2:a:挤压,b:FRESH,c: 微流控芯片,d/e/f:LIFE/SLA/DLP,g:喷墨)
1.挤压生物打印
挤压生物打印,又叫挤出生物打印,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3D生物打印技术。
它通过挤出生物墨水形成连续纤维来搭建结构,分为气动挤出式、活塞挤出式和螺旋挤出式三种(图2a)。这种打印方法的分辨率不高,约为200μm。
缺点是,当喷嘴挤压生物墨水时会产生剪切应力,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因此,打印时需要仔细调整压力、墨水粘度、喷嘴尺寸和形状等,以控制剪切应力参数,确保细胞活力。
另外,还有一种FRESH打印技术(或,悬浮水凝胶的自由形式可逆嵌入),它将低粘度生物墨水分配到颗粒凝胶浴槽中,3D打印和交联同时完成,加速墨水沉积(图2b)。FRESH 打印的分辨率更高,可以使用任何软凝胶生物材料进行生物打印,是目前组织工程师首选的生物打印方式,被广泛用于肌肉、心脏和血管等复杂几何组织构建。
2.光辅助打印
光辅助打印是利用光固化油墨的生物打印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LIFT、SLA和DLP(图2d/e/f)。
LIFT的优势是可以使用低粘度的生物墨水(1~300 mPa s),不需要喷嘴,也无需光固化。缺点是当制造1cm3结构时,它需要1m2的供体基质。
SLA生物打印是一种典型的光辅助打印,运用逐层打印来创建3D结构。而DLP则使用计算机控制的动态反射镜阵列,来选择性地投影,同时与2D生物墨水交联。两种方法都可用于制造细微、复杂的几何结构,被广泛用于可灌注血管和毛细血管等亚微米组织的构建。
最近开发的立体光辅助打印技术,同时使用了三个激光束,加快了生物墨水光固化时间,将打印时间从几十秒缩短到几秒。
3.喷墨生物打印
它源自办公室喷墨打印技术,也是首个生物打印(图2g)。
喷墨生物打印分连续、按需两种打印方式,连续喷墨生物打印的分辨率为10至150μm,按需喷墨生物打印分辨率更高,通常为<30μm。
连续喷墨生物打印的液滴生成速度更快,但对导电墨水要求高,并有过程污染的风险。目前,更常用的是按需喷墨生物打印。
总的来说,喷墨生物打印的优势是成本低、分辨率高,缺点是生物墨水粘度范围有限(1~200 mPa s),难以构建大体积的3D结构。
03 3D生物打印人体模型研究
3D生物打印人体模型研究包括:类器官、基于软光刻的微流控器官芯片,以及体外模型。
1.类器官
目前,类器官在形态和功能上已经能够复制多种人体器官。
一些类器官能够识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后的不同病理。有报告显示,近端气道类器官能够区分人类感染性流感病毒H7N9与禽流感病毒H7N2、猪感染性流感疫苗H1N1等病毒。
婴儿肺部类器官已经可以模拟婴儿和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因此,近年这些类器官被用到新冠肺炎的开发研究中。
2.微流体器官芯片
(图4:微流体芯片器官)
微流体器官芯片涵盖了微流体流动、动态机械运动、天然生理学,以及对组织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已有报道,Si等人利用微流体肺部芯片开展已有药物治疗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筛选,在备选的7种 SARS-CoV-2抑制剂中,发现阿莫地喹和托雷米芬两种药物能减少病毒影响。虽然尚未得到临床相关验证,至少可以证明该项技术可以用于新冠治疗的快速筛选。
3.体外模型
(图5:体外模型)
可用于传染病研究的体外模型,按照系统分为如下5类:接触异物的角膜和气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肺、肝、肾和胰腺等静态系统和高通量筛选系统。
(1)接触异物的系统
Kim等人使用角膜衍生的脱细胞ECM打印了透明角膜基质组织(图5f/h),使用胶原纤维模拟天然角膜结构,构建出一种高度成熟、透明的角膜基质类似物。研究显示,将这种角膜基质组织植入体内4周后,胶原纤维产生了类似于人类角膜的晶格图案,且透明度更佳。
(2)神经系统
Joung等人通过挤压生物打印开发了一种生物工程脊髓(图5i),他们将衍生iPSC脊髓神经元祖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集群,放置在150µm的通道中,中心间距200µm。在支架培养的第三天,观察到轴突沿着通道进行性延伸。
研究证实,打印的神经元系统具有生物活性,这些神经元网络的荧光强度,随着钾和神经递质谷氨酸浓度升高而增强。
(3)循环系统
Kolesky等人使用多种3D生物打印材料,构建了可灌注的3D血管组织。
血管组织采用含有凝血酶的泊洛沙姆溶液与ECM材料交联而成,ECM材料包括明胶、纤维蛋白原、转谷氨酰胺酶,以及人新生儿真皮成纤维细胞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
(4)其他静态系统
Kim等人开发了一种3D胰腺组织,由ECM生物墨水挤压打印而成。研究显示,经过5天培养后,打印的胰腺组织存活率超过60%,随着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分泌水平也在增加。此外,还显示胰腺特异性基因的RNA水平升高。
(5)高通量筛选系统
Matsusaki等人使用喷墨打印技术开发了440个简化肝组织芯片的微阵列,在多孔芯片上实现多层、多类细胞的快速打印。研究显示,HUVEC夹层之间的单层HegG2s的白蛋白和CYP3A4分泌水平提升。
04 3D生物打印的疫苗、药物和递送系统
图:3D生物打印技术用于疫苗等
表:3D打印递送系统
1.RNA打印
CureVac公司是mRNA打印的先驱者,它开发“RNA打印”的初衷是用于狂犬病疫苗。目前正在开发用于包括:黄热病、拉沙热、MERS和COVID-19的mRNA疫苗。最新消息显示,公司正与特斯拉合作,成立“RNA打印”业务新公司。
2.药物打印
最初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制药领域,是希望通过控制药物释放,减少给药频率、提高给药剂量,来改善用药依从性。
Aprecia Pharmaceuticals的抗癫痫药物Spritam(左乙拉西坦)是第一款3D打印药片,于2015年获得FDA批准。
这款产品采用了专有的粉末床和ZipDose 3D打印技术,喷墨打印头将粘结液体滴到粉末层上,将药物层层包裹,最多达到40多层。这种方法制备的药片有效成分含量可以达到1000mg,是普通药片含药量的5倍(200mg)。而且药片易于癫痫患者服用,在水溶液中几秒钟内崩解,在体内稳定释放。
还有人报道了可定制的3D打印药片,它能满足患者的多种需求,实现更为复杂的释放。这种定制药片分三种:含有表面侵蚀聚合物、不含表面侵蚀聚合物,含保护涂层的非渗透聚合物。3D打印设计出各种形状的药室,利用不同表面聚合物,实现恒速、控释、缓释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制造复杂药片方面,3D打印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定制药物制备方法。
3.细胞/药物递送系统
在个性化医疗中,3D打印技术能够根据患病部位,快速构建特定形状的支架。
Aldrich等人设计出了一种具有抗菌功效的3D复合支架,用于治疗开颅术后感染。他们用3D打印构建聚己内酯(PCL)/羟基磷灰石水凝胶复合支架,包封抗生素和巨噬细胞。然后,将这种复合支架植入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到细胞的抗菌活性增强,细菌转化为代谢敏感型。
4.药物持释系统
Yi等人利用挤出打印技术开发了一种聚合贴剂,这种贴剂由PCL、PLGA和5-氟脲嘧啶混合而成,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给药部位构建。在兔模型中,他们观察到药物持续释放4周,胰腺肿瘤明显缩小。
5.脉冲给药系统(PDDS)
2017年,McHugh等人推出了一种脉冲释放疫苗的单次注射平台。
他们运用3D打印技术将卵清蛋白封装在PLGA微囊中,经皮下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控制乙、丙交酯的比例来调节释放曲线和降解速率。该种脉冲给药系统在单剂量中包含多种降解率的聚合物颗粒,释放曲线与传统疫苗接种一致。
6.气雾递送系统
Aran等人开发了一种名为MucJet系统,用于口服疫苗接种,他们采用了生物相容性高、耐水性好的光聚合塑料树脂进行3D打印,通过高压液体射流,将荧光素标记的卵清蛋白送到颊粘膜。
MucJet系统含内、外两个隔室,分别含有推进剂和疫苗。当MucJet系统聚合膜溶解后,外部隔室推进剂产生CO2气体,压力增加,推动含疫苗的内部隔室活塞,射出疫苗。体外研究表明,MucJet的递送效率提高近八倍,体内研究观察到,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了三个数量级。
结语
3D打印技术与生物医药结合,不仅能够构建初级器官、体外模型,而且可以根据疫苗、药物和递送系统的需要,制备各种复杂结构。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智能化3D生物打印技术已经在研究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会以更高效的手段,找到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获得更多更好的医药产品。
参考文献:
1.Application of 3D bioprint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therapy for human disease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Volume6, Articlenumber:177(2021).
作者:大道至简
来源: 医药速览 2023-03-0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