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健甄选】为啥人一上车就爱睡觉?原来是这样被“催眠”的!
01、为什么人坐车的时候这么容易犯困呢?
这要从人为什么困说起。
人的清醒时间和瞌睡时间相互更替,一方面由人体生物钟决定,一方面由睡眠压力来调节。你的大脑中就在积累一种叫腺苷的物质。腺苷是细胞利用能量后的产物。在你清醒的每1秒钟,大脑在耗能,腺苷就在聚集。
聚集的腺苷就会产生一种作用,让你感到困倦、想去睡觉。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睡眠压力。 随着一天的进行,腺苷的浓度会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的值后,腺苷就会抑制大脑中促使清醒的区域,激活大脑中促进睡眠的区域。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通常是在苏醒的 12~16 个小时后。
而在你进入梦乡后,大脑会清理掉其中的腺苷;这样一来,在第二天晨起时,你就能再获清醒。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睡意是由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共同作用的。
困意示意图 图源:作者提供
蓝色的线表示昼夜节律,它像正弦波一样,规律地起伏着。蓝色的线越高,代表昼夜节律带给你的清醒程度越高。
在你早上醒来之后,昼夜节律会将你带向较为清醒的状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下午之前,昼夜节律的清醒信号会达到峰值。
而橙色的线代表睡眠压力。橙色的线越高,代表睡眠压力越大。
而长时间坐车就给大脑提供了一个信号:环境安全放松,可释放睡眠压力。
虽然在公交车内部会听见车辆行驶时的噪音,但这种低频振动和犯困时大脑电活动的频率接近能逐渐引诱大脑以“入睡”的频率放电。
加之车内空间密闭,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大脑在缺氧的时候,困意更浓。
那么这种车内的短暂休息,能让疲劳的身体缓过劲来吗?
在人们缺乏睡眠时,白天短暂的休息能够暂时缓解睡眠压力,老话讲,打会盹比不打强。但是碎片化的打盹并不等于补充了睡眠。 打盹是一个信号,在提醒我们,应该对睡眠状况引起重视了。
02、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改善睡眠呢?
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首先要保持卧室环境舒适、气温适当、通风良好,形成规律的就寝及起床时间,保持有规律的锻炼;
在睡前用热水泡脚,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可以喝热牛奶促进睡眠。
在睡觉前的2~3小时,最好不要喝水,避免晚上起夜,而且太晚喝水也容易引起浮肿。
进行睡眠限制
进行适当的睡眠限制,通过缩短卧床时间来增加患者对睡眠的渴望,提高睡眠的效率。
保证睡眠时间。要想保证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正常成年人一天的睡眠时间为 6~8 小时,中午可以适当午睡 15~30 分钟,晚上最好在 9—11 点左右睡觉。
晚上 11点到凌晨 1 点是肾脏的排毒时间,最好保持熟睡状态。
刺激控制法
是指仅在有睡意时上床睡觉,不在床上或卧室中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玩手机等。 如果上床 20 分钟内仍然不能入睡要立刻到另一个房间,有睡意时再回到床上,无论夜间睡眠多久,第二天要按时起床,避免白天小睡。
“松弛疗法”
指应用呼吸或拉伸松弛的活动来降低睡眠时的紧张和过度警觉,以减少夜间觉醒的次数,提高睡眠的质量。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在睡觉前 2~3 小时,可以进行一些适当运动,比如稍微走走,简单的瑜伽,对于进入睡眠是有好处的。
而剧烈运动容易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而且剧烈运动会使得全身出汗发热,难以很快平复下来。
“音乐疗法”
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和应激反应,以促进睡眠。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熄灯睡觉。如果开灯睡觉的话,光线会刺激我们的眼球,干扰我们的睡眠。因此在睡觉的时候最好熄灯睡觉。
减少噪音
如果我们睡在一个有噪音的环境中,晚上睡觉容易翻来覆去,难以保障睡眠质量。
因此最好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入睡,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佩戴耳塞。
当我们做好了这些睡前准备时,也要避免避免胡思乱想。睡觉之前要将脑袋放空,这样比较容易进入睡眠。如果在睡前思考一些复杂的问题,则会越想越兴奋。 虽然我们有时候会用玩手机的办法来治疗失眠,但有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把手机放在离头稍远的位置,减少对睡眠的干扰,保持体力,准备第二天的新生活。
来源:科普中国
审稿:汪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研究员
撰稿:徐朗
转载版式编辑:张梦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