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刘斌教授:学习国家医疗质量改进目标,提高术中主动保温率

2023-03-12 11:33

2023年围术期体温管理已纳入麻醉质量控制计划,助力ERAS!

刘斌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93751678575669496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以下简称《目标》)。与去年相比,此次更新了两个新目标:降低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

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共有10个,分别为:提高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 TNM分期评估率、降低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

为推动年度目标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质控组织和行业学协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医疗机构承担年度目标改进工作的主体责任,各专业质控中心和组织将本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作为年度核心工作,围绕目标积极开展研究和交流,培育全员关注和参与的医疗质量安全行业理念与文化。

《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中提出麻醉学专业改进目标为:提高术中主动保温率(PIT-2023-25。全麻患者受麻醉、手术因素的影响,围术期全麻患者易出现体温波动,低体温会影响患者药物代谢、凝血功能及苏醒后感受。为提高围术期患者体温管理质量,需要提升术中主动保温率,术中主动保温包括术中应用压力暖风毯和输液加温设备、加温体腔灌洗液、提高手术室室温等措施。

提高术中主动保温率的核心策略包括:

医疗机构建立“术中主动保温”技术指导小组:由手术科室、麻醉科、手术室、医院感染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组成,并指定牵头部门落实。衡量各科室手术的低体温风险和切口感染风险,制订相应术中主动保温策略与标准流程。

医疗机构结合国家麻醉质控中心拟定的围术期体温管理要求,配置相关主动保温设施、设备。

医疗机构建立术中主动保温率的监测系统,按季度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

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12611678575669696

· 一、围术期低体温定义 ·  

围术期低体温(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IPH)定义为围术期机体核心温度低于36.0℃,又称围术期意外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中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7%-90%,2014年北京地区24家医院横断面研究IPH发生率为39.9%;2016年全国28家医院横断面研究IPH发生率为44.5%。然而,全国横断面调研报告显示围术期接受主动体温保护措施比率仅为14.1%。

39991678575669825

体热丢失的主要途径包括:辐射散热(60%)、空气对流(25%)、体液蒸发(10%)。围术期核心体温下降一般经历3个时相,包括:  

急速下降期:由于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血管收缩及寒战阈值,引起血管舒张,机体热量在麻醉诱导后由核心再分布到外周,体温迅速下降1h;

线性下降期:术中热量流失超过代谢产热;体温缓慢下降约2h;

平台期:热辐射及对流。

52451678575669898

· 二、围术期低体温发生诱因 ·

1.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

①全身麻醉药损害正常体温调节:体温调节阈值从0.2℃提高至4℃;

②麻醉气体温度低:机械通气时吸入干燥、凉的气体,约10%代谢热量经呼吸丢失;

③椎管内/区域阻滞麻醉:影响热量的在分布;

④体外循环;

⑤老年患者阈值下降1℃。

2.静脉输液温度低可直接降低中心体温

成人静脉输注1L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1U 4℃的血液,平均体温下降约0.5 ℃。

3.灌洗液温度低

4.体腔开放蒸发

5.室温低  

室温在20~21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79.4%

室温在24~25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5.4%

6.手术床温度低

7.皮肤消毒使热量蒸发

· 、围术期低体温的不良结局 ·

1.心血管不良事件

研究表明,与正常体温患者比,低体温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4% vs 6.3%);室性心律失常(2.4% vs 7.9%)、心肌缺血(13.0% vs 36.0%)、术后心肌梗死(1.5% vs 18.0%)增高。此外,低体温患者较正常体温患者术后心电图QTc离散度显著延长约15s,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风险增高。

2.伤口感染

与正常体温相比,低体温伤口感染率增高(6% vs 19%),拆线时间延长1天,住院时间延长2.6天。

3.凝血功能受损

轻度低体温可增加约16%出血量,输血风险相应显著提22%,以髋关节置换术为例,温度下降1.6℃使失血量增加到500mL,并增加了异体输血的需要量。

4.PACU滞留时间延长和增加治疗成本

低体温症使患者PACU滞留时间平均延长40min,综合成本增加140美元;低体温造成治疗成本增加,英国为1800~5100英镑,美国为2500~7000美元。以上不良结局均会给患者增加健康及经济负担,同时增加医护人员工作加量,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98111678575670027

· 、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指南 ·  

随着《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01.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20)、《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2022年国家麻醉专业改进目标为提高全麻患者体温监测率(PIT-2022-21)等相继发布,逐渐为临床防治低体温提供解决方案。

79281678575670123

10001678575670391

· 五、围术期体温管理 ·  

1.全麻术中体温监测率

全麻术中体温监测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手术麻醉期间接受体温监测(连续监测或间断监测)患者数占同期手术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63951678575670521

体温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应该在手术麻醉期间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术中体温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低体温、恶性高热等并发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2.围术期主动保温策略

①体温监测  

临床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只能在术中使用,无法涵盖术前和术后,无法满足质控要求:

有线连接,仅限床旁监测

侵入式测量,患者不适

操作复杂,需要一定经验

推荐使用无线体温监测仪或鼻咽温度测量体温探头持续监测体温: 

50311678575670593

无线温度持续监测传感器--减少围术期感染风险:具有使用便捷、佩戴舒适、可回溯等优势

温度持续监测传感器--围术期全程监测

52311678575670670

无线智能体温监护具有如下优势:  

无线监测利于术后快速下地活动,加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节省费用;

围术期全程监测,更安全;

智能远程监护、远程医患智能交互可提高效率,使得围术期快速康复管理更便捷。

②主动保温  

加强温度监测:持续监测或至少15min/次,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主动进行预保温:预保温指麻醉前对患者进行主动保温至少30min以上,可以从术前等候区开始保温,其目的是提前提高患者核心体温,减少热量重新分配;

贯穿麻醉全过程:维持或重建热量平衡,多种体温保持措施可联合使用,贯穿整个麻醉期间;

术后坚持体温保护:加强术后保暖,对症支持治疗,减轻低体温并发症;必要时可进行重新加热保暖。

③提前预测,分层管理(低体温预测模型APP  

术前如何预测不同手术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和潜在风险?

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温干预,临床意义何在?

加强对低体温风险识别,进行分层体温保护管理,临床可行性如何?

· 六、小结 ·

2023年围术期体温管理已纳入麻醉质量控制计划,助力ERAS!

· 专家简介 ·  

92291678575671010

刘斌,教授,主任医师,麻醉学博士生指导教师。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麻醉学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基层医院麻醉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分娩镇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华西医学》、《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等编委或通迅编委。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51篇。副主编及参编书籍10余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医学奖一等奖1项。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围术期,刘斌,体温,麻醉,医疗质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