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动人的感谢信——七旬老人在我院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
一封患者的感谢信
近期,苏大附一院血液科收到了一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用饱含感情的文字述说了自己的治疗经历,向治疗团队的医生表达了心中的感谢。
写信的是70岁的王老伯,罹患急性髓系白血病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为他顺利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点燃生命的希望。
血液科主任仇惠英主任表示,根据国内外多个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老年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已完成多例65岁以上老年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高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2年8月,王老伯发现双下肢出现散在瘀斑。家人随即将王老伯送至苏大附一院血液科门诊就诊,完善骨穿及骨髓活检检查确诊,王老伯罹患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个结果对于王老伯及其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王老伯说:“刚确诊的那段时间,是我最无助的时候,我年纪又这么大了,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这道坎。”
经过详细充分的病例讨论,多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患者属于高龄急性髓系白血病,携带高危的突变基因,预后不良,仇惠英主任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诱导化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移植前,患者接受了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的诱导治疗,治疗后白血病得到了完全缓解。
患者已是70周岁,身体机能下降,合并高血压,这些因素都为接下来的移植带来一定的风险以及移植方案的制定和实时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2023 年2月中旬,仇惠英主任治疗团队充分评估病情,结合患者目前身体状况及详细的脏器功能评价后,让患者在骨髓完全缓解(骨髓微小残留 1.4*10^-4)的情况下接受了无关全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者接受了根据老年体能状况调整的预处理方案,并于2023年2月14日至2月15日回输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并给以各种病原体预防和抗排异治疗,移植过程顺利。患者于+12天粒系重建,血小板植活,2023年3月1日,患者迎来了顺利出仓,可喜的是,患者是在女儿的帮助下自己走出的净化仓。
出仓后,王老伯给仇惠英主任治疗团队亲笔写的感谢信《求医录》中提到“我一度放弃了‘生’的念头。最终,家人的陪伴、仇主任坚定的鼓励、精准的移植方式,使我顺利度过各种难关。仇主任团队挑战极限,细致周全的移植方案让我重燃希望。苏大附一院血液团队真可谓‘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移植前的预处理需要通过大剂量的化疗清除患者自身的造血及免疫系统,年龄越大的患者,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影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风险就越大。
此次成功为这位 70 岁的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次为我院高龄移植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世界上最活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之一,吴德沛主任领导下的医疗团队在治疗血液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希望通过医者的努力,为更多的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
仇惠英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急性白血病诊断、化疗、CART免疫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慢性白血病靶向治疗和长期管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移植后并发症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数十年实施各类干细胞移植超千例,积累了丰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是许多患者心目中的“仇妈妈”。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六大高峰人才。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等,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国家和省级自然科研基金和省社会发展基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及SCI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作者:血液科 张剑、吴艳珺
编辑:宣传统战处 冯元
审核:党委办公室、宣传统战处 范嵘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版权归其所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