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低、回款难?医药商业四大突围办法
和制药工业企业不同,当前,国内的医药商业已经进入整合末期,大批规模以下的商业公司被关停并转,目前正在运营的,都是有一定销售规模的商业公司。即便其销售规模大,在当前利润低、销售额下降、医院回款账期长的背景下,前述规模以上的商业公司也普遍运营压力,大而不壮。当前医药宏观环境下,商业公司如何突围?
01 通过过去的积累 加大银行融资额度度过难关
国内规模以上的医药商业公司,普遍有过辉煌时期。在医药野蛮发展的时代,这些商业公司业务增长快,规模连年呈几何级增长,利润也很丰厚。 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过去三年,如果算总账,
很多商业公司是亏损的。好在疫情这个最大的黑天鹅正在远去。为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商业公司需要靠过去积累的商誉,加大在银行的融资额度,通过金融的力量度过难关。唯有活下去,才可能在未来把握机会。
02 拓展产品领域 向医疗器械等非药产品倾斜
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仿制药等领域的商业配送费只会持续下降,没有上涨的希望。创新药、生物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需要观察未来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药品商业配送费看不到上涨的理由。因此,商业公司需要尽快优化业务领域,向医疗器械、保健品等其它大健康产品领域倾斜。这些产品因为受集采影响较小,当前还能维持一定的商业配送利润率。 也有一些商业公司向下尝试组建细分领域的CSO(合同销售组织)公司,如专注于精神神经领域、抗感染领域、肿瘤领域的专业临床推广队伍,尝试自行代理产品销售,以向下延伸,求得更大利润。 还有一些医药商业公司向上更进一步,在市场上寻找贴牌产品,将触角伸到工业企业的业务。 上述两种尝试很多都做得不大,究其原因和商业公司的职能定位有关。 当前,规模以上的商业公司都在走向集团化,做CSO、做贴牌,就会和体系内的工业公司打架,因此集团一般不予支持。 最终,拓展产品领域才是正道。
03 创新业务模式 赋能工业企业以求提高利润率
规模以上商业公司一般都是全国性的网络,各省的分公司也都在当地开办多年(很多分、子公司是通过收并购),属地资源非常丰富,和当地医疗机构等关系融洽。 很多商业公司会适当利用手里的资源赋能工业公司,和工业公司就某个规模产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帮助工业公司开户列名。一般这样的产品,其商业配送费普遍较高,甚至超过10个点——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工业给商业的增值服务费。这样的合作模式可谓两全其美。医疗器械领域的SPD模式最近几年比较火,其本质是赋能商业公司的下游伙伴——解决医疗机构的痛点。 大家都知道,相对于药品领域,包括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在内的医疗器械领域的市场化要落后一些。因此,目前国内该领域还在蓬勃发展中,体现在医疗机构端,便是医疗器械创新产品 层出不穷,对医院医疗器械采购、质量管理、设备使用和清洗、维护和维修、成本集约化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很多医院在这方面的管理是缺失的,由此,SPD模式应运而生。 SPD模式是一种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服务外包,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疗机构解决产品使用、管理和售后的问题,提高医疗机构效率,节约成本。 医疗器械的SPD服务模式和药品的药房托管模式类似,虽然广东等地曾叫停过SPD模式,但是当前该模式仍在全国各地拓展。 很显然,如果确实能解决医疗机构的痛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这一模式就应该被鼓励。 笔者个人认为SPD模式的存在是合理的,其风险在于一旦医疗器械大面积集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只是SPD服务费由谁买单呢?按道理来说是谁受益谁买单,但实际运行中并非如此。 当前,很多医疗机构的SPD项目是委托专业的第三方SPD供应商去做。那么,商业公司在其中充当何种角色呢?奥妙在于医疗器械产品的商业配送依然需要商业公司。
04 开源节流 提质增效,千方百计活下去
除了通过银行融资补血之外,当前形势下,医药商业公司还需要千方百计地节流来止血。不同于医药研发企业、工业企业,在医药生态链中,商业公司需要完善的储运系统,仓库、车辆等重资产较多,仓储物流人员投入较大,因而运维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药品的质量飞检力度,其中商业公司就是飞检重点对象。很多商业公司因质量管理不善被吊销营业执照 这就迫使商业公司投入重金,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比如仓库的温控,现如今一般商业公司都直连省药监局的温度监测系统,系统要求药品的常温库在10-30摄氏度、阴凉库在0-20摄氏度、冷库在2-8摄氏度。 一般一个4000平米的仓库,每年的电费会超过300万人民币,费用惊人。按照3个点配送费算,需要一个亿的销售额才能打平每年的电费。加上仓库租赁费、车辆运行维修保养费、人力资费,一个50人规模的商业公司,年销售额在4-5个亿才能不亏损。 在当前流水不够,利润偏低的形势下,需要商业公司精打细算,尽可能压低开支渡过难关。 不是因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而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这句话用在当下的商业公司身上恰如其分。 传统机会在散失的同时,新的商业机会也在积聚。就大趋势而言,大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笔者衷心希望健康产业链条上的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好的前景。
END
特约作者 | 董泽成 责任编辑|郑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