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美国医师执照,他却毅然回到南京市第一医院
“我是一名平凡的中国医生,但我深知,医生的使命是如此不凡。 我愿意投身于医学事业当中,以绵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护佑千家万户的健康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项飞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工作时光
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很简单,那就是“热爱”。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让我在医院工作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我的使命。我在医院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独特的意义。
还记得今年元旦,我们接诊了一位72岁的女性患者。当时这位患者的情况非常危险,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但幸运的是,在患者家属的支持下,在我们医疗团队的配合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了。
都说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属的支持,但是病人及其家属也给了我们信心和动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就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支撑。
我还要感谢我们的团队。每每遇到危急时刻,是大家一起并肩作战。我们是穿着白大褂的战士,手术台就是我们的战场。在战场上,想要打赢一场仗,必然离不开战友们的密切配合。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进修
我能够顺利抵达克利夫兰,最想感谢的人之一便是导师陈鑫。茫茫学海,是他举起了一盏“明灯”,引领我前行。此次克利夫兰交流,也多亏了他的支持与鼓励。得此良师,何其有幸!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对于每位心脏科医生来说,都是神秘而不可触及的存在。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得以入选?我想了想,或许有三点原因:我对医学事业的赤诚之心、自身扎实的医学功底,及时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当地接受的学习项目使我受益匪浅。我在克利夫兰的导师Dr. Lars Svensson是一位拥有许多杰出成就的主动脉外科大师。我和他共同开展了关于保留主动脉瓣根部手术和主动脉成型的两项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被STS和AATS大会接受。做研究的过程必然是枯燥、艰难的,但是支撑着我们坚持走下去的,是我们心里那份对医学事业的孜孜以求和造福患者的终生使命。
我认识了许多青年才俊,接触到了很多做实验、做研究的机会,对医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早上五点起床,然后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查房。等到夜幕降临,我们从手术室出来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了。生活节奏很快,每天的工作安排也特别紧凑,但我乐在其中。
中美文化生活差异
我在美国生活了三年,那是一段温暖而有意义的日子。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通,我花了一段时间来适应。我觉得最难以适应的地方是我无处安放的归属感,在异国他乡时时刻刻都会泛滥起乡愁。
但是当我逐渐熟悉环境后,便能较为容易地融入当地了。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和我的家人一起走遍大街小巷,欣赏到颇有特色的异国风光。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一点一滴仍然历历在目。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留在美国?我想,因为我来自中国,我就职的医院、我的同事、我的病人们都在中国等待着我。
我来到美国是为了把知识带回中国的,那我就一定要做到!
我们要保持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只要学习,就一定会有回报。很多医生出国学习或者参与国际项目觉得语言是障碍,和大家一样,我从中学开始学英语,也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因此拥有一定的外语交流环境。
再加上我有强烈的学习英语的目的,所以我的学习见效很快。在美国时我跟医生沟通有时也存在一些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和语言储备,让交流更加顺畅,几个月后便适应了。
无论你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无论是做研究还是从事临床工作,保持对医学的热情和兴趣是关键。你内心深处的价值感,会指向你热爱的事业方向。
名院名科——心胸血管外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学科带头人陈鑫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以心血管外科为核心,集心血管麻醉、心血管药理、心脏康复、心血管影像等为一体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科室目前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全国首批心脏移植中心,全国胸腔镜培训基地,国家级心血管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列省内第一名。科室的心血管手术数量和质量连续11年省内第一。冠心病外科领域和微创心血管外科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并达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心脏不停跳搭桥技术在国内60多家省市医院以及美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作为全国首批心脏移植中心和心室辅助装置准入医院,终末期心脏病治疗水平位居全国前十。
专家简介
项飞
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博士、副教授
医疗组长,美国心外科执业医师,Cleveland Clinic心外科临床 Fellow,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近20年。工作中,坚持个体化诊疗,将前沿进展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
南京市第一医院宣传处
素材 | 心胸血管外科、MedFisher鱼郎中 编排 | 刘春兴 校对 | 单申生 审核 | 孙忠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