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专注 提升服务丨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医疗设备提档升级
神经内科提档升级
继成大附院神经内科搬入新病区后,期盼已久的术中监测肌电诱发电位监测系统、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仪、视频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分析-植物神经功能测定、经颅微电流刺激仪(失眠治疗仪)等多台神经病学专科高端设备陆续顺利入驻,更强有力地为市民提供健康服务。
神经内科科室简介
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是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医护团队,是中国眩晕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脑卒中工作委员会防治卒中中心,四川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卒中学会卒中培训联盟成员单位,率先成立“卒中中心”,以及四川省首家“眩晕中心”,设置了“卒中门诊”、“眩晕门诊”、“记忆门诊”等多个亚专业门诊。科室共有医护人员40余人,拥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7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医师9名,科室拥有床位数76张,分为五个亚专业组(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病、头晕眩晕疾病,老年及变性疾病,神经心理、神经电生理及神经调控方向),并长期围绕上述方向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SCI论文5篇,负责及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厅级课题等15项,是国家首批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有这些症状请到神经内科就诊
1、头晕、头痛、眩晕呕吐
2、说话吐词不清、口角歪斜流延
3、神志恍惚、记忆下降、丢三落四
4、肢体发麻、肢体无力
5、走路不稳、肢体晃动
6、突发晕倒、肢体抽动
近三年通过引进的新设备开展的亮点项目简介
亮点项目一:脑电图用于各型癫痫及脑炎的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及预后等。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脑电图是癫痫诊断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工具。目前头皮脑电图监测的种类主要有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三种类型。
适应症:1.各型癫痫及脑炎的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及预后。2.脑血管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等)的功能判定。3.无影像学(CT及磁共振)异常的脑功能判定;如脑震荡的分型及脑瘤区域损伤情况等。4.儿童大脑发育状况、老年人脑功能状态及老年痴呆的评价。5.脑死亡的判定、预后以及大脑记忆和联想功能的评价。6.亚健康群体的筛查。
科室配备知名一线品牌脑电图监护系统。
床旁脑电图
视频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
亮点项目二: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用于晕动病的康复治疗等。
该系统用于判定前庭功能状态、检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以及前庭功能康复训练。
适应症:1.BPPV的确诊及复位;2.患者前庭功能的初筛及判断;3.晕动病(晕车、晕船、晕机)患者的康复治疗。
禁忌症:支架搭桥后未稳定、严重心律失常、高龄合并心脑疾病、脑卒中急性期、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极度虚弱、孕妇、服用中枢兴奋或抑制药24小时内。
科室配备眩晕诊疗系统,系川内首台该系列诊疗仪。
亮点项目三: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仪用于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疼痛的疾病诊断等。
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
适应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疼痛的疾病诊断,如:糖尿病、各种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炎、面瘫、格林-巴利综合症、肌炎、肌病、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各种类型的震颤、腰椎病、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
亮点项目四:脑血流图仪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等。
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脑大血管及其分支的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技术。作为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已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早期诊断脑血管狭窄与闭塞、脑血管痉挛等,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价廉、可重复的优势。
适应症:1.脑动脉硬化症;2.脑血管痉挛;3.头晕、头痛晕待查;4.颅内动静脉畸形 ;5.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6.间接证实脑死亡;7.预防保健体检项目;8.脑血管病的术中监测。
亮点项目五:增强对比经颅多普勒血流图用于初筛卵圆孔未闭等。
基于TCD脑循环微栓子的检测,通过静脉推注一定量空气和生理盐水人为制造的安全微气泡,监测颅内动脉气体微栓子数量,寻找心脏右向左分流证据,进行卵圆孔未闭、肺动静脉瘘的筛查。
适应症:初筛卵圆孔未闭。适用于患者头痛(尤其偏头痛)、脑卒中、不明原因晕厥。
亮点项目六:心率变异性分析-植物神经功能测定用于对患者精神压力状态起到初筛及初判等。
通过测试受测者瞬时心动周期的微小变化,判断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度,从而分析受测者的身体疲劳、抗压能力、压力指数、自主神经系统活性与平衡性,对患者精神压力状态起到初筛及初判。
亮点项目七:经颅微电流刺激仪用于治疗失眠、抑郁、焦虑或缓解症状等。
(失眠治疗仪)采用 CES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通过耳垂根部的耳夹电极产生低强度微电流刺激大脑,改善异常脑电波,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和应激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失眠、抑郁、焦虑或缓解症状,多种治疗模式可选,治疗强度自由调节,以适应失眠患者不同病情的治疗需要。
学科带头人简介
赵洪鉴,成大附院大内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主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擅长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尤其是神经介入诊治及各类头晕眩晕疾病诊治,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论著1部。
专家简介
耿嘉,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会员,云南省医院协会神经内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秘书,云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防治与控制专委会委员及秘书,云南省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委员,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2项,主持并参与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神经内科方向),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左毅,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等进修学习,长期从事专科临床工作,熟练掌握各种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正确及时熟练处理专科的各种急症和危重症。曾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论著。对专科的各种急症和危重症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处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擅长头昏、眩晕的诊治。
李庭梅,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四川省卒中学会高危管理分会常委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康复技术学组委员。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20年,发表论文十余篇,擅长脑血管疾病、头痛、头晕、眩晕、失眠、帕金森病及周围神经病等疾病的诊治。
刘新,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教学主任,神经电生理室主要负责人,第五届成都市卫生健康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选, 2015年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电生理学组青年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电生理学组委员兼秘书,四川省医学会行为委员会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及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神经电生理学组委员,从事医、教、研工作达19年余,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痴呆、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癫痫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磁刺激的神经调控及肌电图。长期从事认知功能障碍疾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神经调控、脑电网络及磁共振网络研究,主持及参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14项,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2篇,获得南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次在国际亚太神经电生理年会及全国性会议上做学术交流发言
杨华君,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等进修学习。现任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委员,四川省PSCI卒中后认知障碍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行为医学会委员,成都市金牛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秘书,成都市金牛区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成都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熟悉并掌握神经内科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和诊疗技能,在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地独立处理神经内科复杂、少见、疑难、危重病症,擅长脑血管疾病、头痛、头晕、眩晕、失眠、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焦虑抑郁等疾病的诊治。
吴婉玉,成大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擅长脑血管病、头痛、头晕、眩晕及帕金森病及周围神经病等疾病诊治。
来源:神经内科 刘天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