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卫生资格考试--临检部分(十八)
第九章 尿液化学检查
一、基础
1.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随机尿pH4.5-8.0。
2.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3.选择性蛋白尿: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eg清蛋白。相对分子质量>9万的蛋白则极少出现。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4.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
5.肾小管性蛋白尿,出现以相对小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尿液酸碱度:随即尿pH4.5-8.0
检测方法:
(1)试带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筛检方法。
(2)指示剂法: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3)滴定法。
(4)pH计法。
质量控制
陈旧标本可因CO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变形杆菌感染呈碱性。】,也可因细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而使pH降低。
临床意义
生理性
(1)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进餐后尿pH增高: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2)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饥饿状态,尿pH降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物,尿pH增高。【记忆】尿酸高的人不让吃红肉
病理性
碱中毒:低钾血症,排碱性尿;酸中毒:高钾血症,排酸性尿。
低血钾: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高血钾: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2、尿蛋白
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尿蛋白的大小分类
(1)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包括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免疫球蛋白Fc段等。
(2)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清蛋白,分子质量4万-9万。
(3)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TH糖蛋白等。
蛋白尿的生成原因及机制
(1)肾小球性蛋白尿
根据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失程度及尿液蛋白质的组分,分为
选择性蛋白尿: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
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非选择性蛋白尿: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同时存在;
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损伤,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对滤液内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尿中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 常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如间质性肾炎等。
(3)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产生的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
血循环中出现大量异常蛋白质,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经肾小球滤过后,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等。 可见于浆细胞病(本周蛋白,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
(5)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产生的蛋白质,或者炎症、药物刺激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形成的蛋白质。组分多是T-H蛋白质。
(1)生理性蛋白尿
①功能性蛋白尿:发热、寒冷、刺激等,呈混合性蛋白尿,一般为2~3天后消退。
②直立性蛋白尿:可见于站立时间过长、“行军性”蛋白尿等。多见于青少年。
③摄入性蛋白尿:输注成分血浆、清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或进食过多蛋白质时,尿液中可偶然被检出蛋白。
④偶然性蛋白尿:受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的污染,偶尔出现假性蛋白尿。
⑤老年性蛋白尿:与年龄低于60岁的人相比,老年人蛋白尿的发生率增高;
⑥妊娠性蛋白尿:妊娠时可有蛋白尿,但应注意随访
【拓展】功能性蛋白尿的前提是受了某种刺激,偶然性蛋白尿则是受到了污染。
(2)病理性蛋白尿
①肾前性蛋白尿(与溢出性蛋白尿相似):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②肾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见于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糖尿病肾炎、狼疮肾炎;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对相对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中毒性肾间质损伤、中草药、器官移植反应;
③肾后性蛋白尿
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等;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