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瘙痒治疗指南【收藏版】

2023
03/05

+
分享
评论
癌图腾
A-
A+

可根据临床辨证,应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活血、养血、温阳、理气等方法。

慢性瘙痒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瘙痒涉及皮肤疾病,也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给临床处置带来较大的挑战。为规范慢性瘙痒的诊治行为,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过敏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慢性瘙痒管理指南,为各级皮肤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涵盖定义及分类、病因及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形式、诊断、干预措施等几大部分,本文重点对干预措施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第七期。

定义及分类 

瘙痒(pruritus)或痒(itching)是一种激发欲望去搔抓的感觉。

通常将持续超过6周的瘙痒定义为慢性瘙痒(chronic pruritus)。

依据瘙痒的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可分为6类:

①皮肤源性瘙痒

②系统性瘙痒

③神经源性瘙痒

④精神障碍性瘙痒

⑤混合性瘙痒

⑥其他类型瘙痒

1发病率:成人中慢性瘙痒发生率在10%以上,老年人中则高达60%。

  1. 几乎所有特应性皮炎和荨麻疹患者均发生瘙痒,银屑病患者发病率为8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发病率80%-100%,瘙痒甚至成为这些疾病早期唯一表现。

  2. 许多系统性疾病可发生瘙痒,常见疾病有:糖尿病、淋巴瘤等。

  3. 药物同样可以引起瘙痒,如:抗生素、抗高血压药、免疫抑制剂等。

2发生机制:瘙痒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30921677888763456

角质形成细胞和炎症细胞均可分泌炎症细胞因子激活表皮C神经纤维的受体,经由脊神经结-脊髓丘脑束将信号传至丘脑而引起骚痒感。角质形成细胞也可直接作用于表皮C神经纤维而致痒。

干预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努力寻找并去除瘙痒的原因或诱因,做好规范的基础治疗,选择针对瘙痒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展针对性干预。依据不同年龄、瘙痒程度及合并症等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同时要注意疗效与治疗成本的平衡。健康教育、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控制搔抓行为及酌情外用或系统应用促进睡眠的药物是贯穿于瘙痒管理全部过程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梯治疗,包括:第1步,祛除原因或治疗基础疾病;第2步,外用保湿剂,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第3步,针对瘙痒发生机制系统应用激素或非激素类抗炎制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拮抗瘙痒介质药物、生物制剂或进行中医中药针灸等。

1患者教育:正确指导患者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

  1. 应避免干燥气候、热环境、饮酒、过度洗浴、接触各种刺激物或过敏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

  2. 教育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非碱性肥皂,正确使用保湿剂,控制洗浴时间不要长于20 min,浴后轻轻擦干,穿着软棉质衣服等;

  3. 教育患者减少或避免搔抓,告知搔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危害,控制痒-搔抓循环等。

2外用药物

  1. 外用抗组胺药。用时需注意少数患者局部可有一定刺激,外用超过体表面积5%可致严重的中枢镇静毒性。

  2. 外用激素。应遵循外用激素治疗原则,为避免长期使用激素对皮肤屏障的影响及激素吸收对全身的影响,主张外用激素疗程控制在2~4周内。

  3. 外用局部麻醉药。主张1~2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研究资料。

  4. 用辣椒素。局部使用可能会出现烧灼感。通常起始浓度越高、使用频率越多,止痒效果越好且起效越快,但局部烧灼感也越严重,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

  5.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开始外用的数日内局部可能有烧灼感,通常继续使用会逐渐消失。

  6. 其他:包括氧化锌、薄荷、樟脑等制剂外用也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3系统药物治疗

  1. 抗组胺药:治疗组胺依赖性瘙痒如荨麻疹等疗效肯定。

  2. 激素:系统应用激素治疗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起效快,疗效好,对及时控制病情有重要作用。由于激素有许多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跳,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3. 阿片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研究证实内源性或外源性内啡肽参与瘙痒的发生,应用阿片μ受体拮抗剂或κ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抑制瘙痒。

  4. 抗癫痫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5. 抗抑郁类药物:可有效减轻精神性瘙痒、寄生虫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痒。

  6.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用于5-羟色胺参与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

  7. 沙利度胺:主要用于结节性痒疹及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瘙痒。

  8. 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可以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

  9. 生物靶向治疗:抗白介素31(IL-31)单抗、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可有效缓解瘙痒。

4光疗

可有效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可用紫外线光源包括宽谱中波紫外线(UVB,290~320 nm)、窄谱UVB(311 nm)、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和UVA1(340~400 nm)。光疗可抑制炎症细胞功能,减少皮肤中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相关的神经末梢数量。UVB穿透能力较差,主要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而UVA1可深达真皮,抑制T细胞、肥大细胞和真皮树突细胞功能而发挥更大的止痒作用。对特应性皮炎或银屑病皮损伴发瘙痒,通常宽谱UVB、窄谱UVB等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痒疹患者,UVA1疗效要优于UVB。光疗通常结合局部或全身药物治疗,但不宜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或系统免疫抑制剂联合,以免加重免疫抑制和发生肿瘤的风险。12岁以下儿童慎用UVB,18岁以下儿童需慎用UVA1。

4中医中药治疗

可根据临床辨证,应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活血、养血、温阳、理气等方法。常可选用消风散、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桂附八味丸等方加减,或名老中医经验方如荆防方、养血润肤汤、止痒息风汤、活血祛风汤等;外用药物常选用百部、雄黄、蛇床子、土槿皮、大枫子、硫磺、枯矾等杀虫止痒药。

声明:本文内容转自泽芙雪/北总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 2018-11-2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皮肤科,抑制剂,瘙痒,药物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