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保守手术切除;孤立型肌纤维瘤不会复发或转移,总体预后良好;婴儿多发或全身性累及内脏和脑部的肌纤维瘤病预后较差。
肌纤维瘤(ICD编码:8824/0)是一种良性、间叶源性肿瘤,此前一直被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后研究报道显示其与血管周细胞肿瘤关系密切, 2013年版WHO将其划入周细胞性(血管周细胞)肿瘤分类中的肌周皮细胞瘤名下。
临床特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相对多见于小于2岁婴幼儿或者成年男性;
多为浅表、无痛性增大、可推动的小结节;
可单发或多发;
单发患者(即孤立型肌纤维瘤),多位于四肢、头颈部及躯干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多发患者(即肌纤维瘤病,ICD编码:8824/1),可能累及内脏部位(包括肝脏、心 脏、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和骨组织。
病理特点
多数边界清楚,结节状或多结节状生长;
经典双相型模式、“区带现象”
淡染周边区:由肌纤维母细胞样胖梭形细胞组成,胞浆嗜伊红色,结节状/短束状排列。
深染中央区:圆形/小多边形原始间叶细胞组成,实性片状/血管外皮瘤样分布。
婴儿肌纤维瘤可能几乎完全由较原始的细胞组成;
在年长儿和成人中,这种分区模式则更随意,可能为上述紊乱甚至反转的区带表现。
可见核分裂像、坏死、钙化;
间质纤维黏液样、可有胶原化/玻璃样变性、囊性变;
少部分肌纤维瘤显示非典型特征,表现为:细胞密集、以束状排列为主而缺乏肌样结节、浸润性生长和神经周侵犯,但这类病变缺乏核多形性或坏死。
图示:
a 背部肌纤维瘤大体图,为境界较清的小结节;
b-c 低倍镜下呈典型的“双相结构”、多结节状生长;
d 镜下显示淡染区及深染区;
e 高倍镜下淡染区由胖梭形细胞组成,结节状排列、间质胶原化;
f 高倍镜下深染区由密集的圆形/小多边形原始间叶细胞组成,间质见多量裂隙样血管;
g 肌纤维瘤内可见大片坏死及钙化;
h 肿瘤内小灶坏死;
i 肌样结节可凸入或延伸至薄壁血管腔内。
免疫组化典型肌纤维
阳性:Vim,SMA,h-caldesmon(可灶+)
阴性:Desmin,CD34,S-100,β-catenin,EMA,CK
不典型肌纤维瘤
常有SMA和Desmin共表达
分子遗传学
常见PDGFRB基因突变
富于细胞性/不典型肌纤维瘤中可有SRF-RELA基因融合
鉴别诊断
婴儿纤维瘤病:
常为质地坚实、边界不清的肿块,生长迅速;病变为单一的梭形细胞组成并缺乏肌纤维瘤双相结构;免疫组化β-catenin常阳性表达。
结节性筋膜炎:
病程短、常表现为皮下生长迅速的结节或肿物,可有酸胀或痛感;增生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排列杂乱、呈“培养基样”、“羽毛状”生长方式;FISH检测可有USP6基因断裂重排。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瘤细胞常呈特征性席纹状排列、皮下脂 肪组织呈特征性蜂窝状/花边样浸润;免疫组化CD34弥漫强阳性;FISH检测大部分有COL1A1-PDGFB融合。
婴儿型纤维肉瘤:
肿瘤细胞更原始、较密集,常呈鱼骨样、“人字形”排列,核分裂多见;可有ETV6-NTRK3基因融合。
治疗与预后
单纯保守手术切除;孤立型肌纤维瘤不会复发或转移,总体预后良好;婴儿多发或全身性累及内脏和脑部的肌纤维瘤病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及书籍:
1.第5版《软组织和骨肿瘤WHO分类》
2.《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第2版
3.《儿童疾病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4. 陈晓东,韩安家,赖日权等.解读WHO(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的变化[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11):730-733.
5.陈尚周,陈思远,雷淑英等.泛发性皮肤肌纤维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9):2009-2012.
6. 王雷,王胜春,高天文等.皮肤肌纤维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6):340-342.
设计:鹏飞
编辑:雅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